2022年1月17日
邵志堯博士成報專欄分享:向死而生 ─ 由工業革命到碳中和
COP26氣候會議,各國取得了共識,力求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亦訂了在2030年階段性減碳排放目標,即全球碳排放減少45%,碳排放出現正增長要追朔到1750年,英國人瓦特發明了第一台蒸汽機機,催生了工業革命,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在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動力依靠人力、畜力、水力和風力,工業革命的進行需要的是各種礦產資源,如冶煉業需要大量的木炭,大片森林被砍光運至冶煉廠,致使森林面積大大銳減。工業革命開採資源過程中造成了對土地結構的破壞,土地使用面積減少,代之而起的是高聳的冒著黑煙的煙囪,工業革命打破了英國從前那種安靜的中世紀田園風光。那時候歐洲是主要的碳排放地區。
1890年是第二個分水嶺,美國取代了英國成為全球第一碳排放的國家,19世紀中期,英國的工業產值超過了世界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貿易額超過了世界的五分之一,英國人壟斷著世界的工業、貿易、金融和航運,英國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霸主。第一次工業革命後,隨著英國工業水準和國民生活水準的提高,英國工人工資飆升很快,生產成本大幅度增加,而英國又不願意向殖民地轉移產業,也不願意進行大規模的工業改革,因此造成了本土工業發展的停滯。英國人即使高成本生產仍然能依靠對殖民地的壟斷賺取高額的利潤,英國缺乏工業改革的動力,所以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落伍了。
而相比英國,新興的美國不僅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完善的基礎設施,還擁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和自由市場,這使得美國比英國更有活力和潛力,所以歐洲大量的產業和資本開始向美國轉移。在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後,美國又抓住了工業革命的契機,利用豐富的石油資源以及人力資源,革新技術,增加投入,厚積而爆發,很快就超過了英國,成為了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順理成章也成為碳排放第一大國。隨著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釋放了他的生產力,用了二十年時間打造成世界工廠,2005年重複了美國取代英國的故事,至今仍然是碳排放國家的第一位(占全球27%),美國占11%,但是就犧牲了靑山綠水,為發達國家作嫁衣裳。
從1750年至今美國的累計碳排放量是509億噸,遠超中國和俄羅斯的284億噸和172億噸,由於人口數目差異,美國人均歷史累計排放是中國的8倍,但這並非不去承擔減排的藉口,中國在十四五規劃訂了雙碳目標,「碳達峰就是中國承諾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再慢慢減下去;而到2060年,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通過採取植樹、節能減排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掉,這就是「碳中和」。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