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ied Environmental Consultants Limited
        | | ENG | |     
研讀文章

2021年10月4日
邵志堯博士成報專欄分享:「零碳排」和「碳中和」的差異

今天大家常常掛在口邊的減「碳」,並非是一塊塊的煤炭,而是指氣體二氧化碳 CO2,在二百多年前未有工業革命以前,二氧化碳佔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約達 26%,隨著工業革命,蒸氣機的出現需要大量化石燃料產生動力,再加上飛機、輪船、火車和汽車等交通運輸的排放,令到二氧化碳含量比率急速上升,氣候產生巨大變化,若人類再不重視碳排放這個議題,災難將會由下一代承受,今天全球約 60%的發電能源是依靠化石燃料,10%是核能,餘下的 30%才是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便是一些「零碳排(Zero Emission)」的發電方式,如太陽能、風力、水力發電等。

「碳中和」與「零碳排」的分別在於前者在計算總和的數值,貨品的生產可能會出現碳排放,但這些數量可以從那裡補償回來,例如石油生產商在提煉時產生一億噸碳的同時,也在找一些合適的地方做雨林,其吸收二氧化碳的數量剛好也是一億噸,便可以互相抵銷把它中和掉,生產的地方和雨林可以相隔十萬八千里也不打緊,找認可專家和機構認定數量便可以。若碳足跡夠低,以至於碳排放額度在抵銷後仍有剩餘,即稱做「負碳排放」。多餘的碳權可以賣給未能達標的企業。

有效達到碳中和,大致上分為盤查、分析、減量和抵消 4 大步驟去執行目標:
  • 盤查:了解其國家、企業或組織,每年會排放多少溫室氣體,進行碳足跡盤查。
  • 分析:針對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去分析,並擬定相關減量計畫。
  • 減量:以低碳排能源(如再生能源)取代燃煤燃電,以及減少生產、運送時的能源消耗,達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 抵消:透過碳補償機制,讓產生的碳排放量,等於其他地方減少的碳排放量,像是植樹。
碳中和是全球環保的趨勢,不過這並不代表它只是國家施政目標和企業責任,個人也應該改變日常生活中的習慣,進行有意識的減碳行為:

交通工具
  • 以步行、腳踏車,取代交通工具。
  • 善用大眾運輸工具、共享汽車。
  • 選用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

飲食習慣
  • 培養多蔬菜少肉食的飲食習慣。
  • 品嚐當季的在地食材。
  • 惜食不浪費,減少廚餘量。

生活方式
  • 使用有節能標章認證的家電。
  • 降低不必要的購物慾。
  • 拒絕生活中的塑膠製品。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免責聲明 | 隱私政策 | © 2024 沛然環境評估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ENG | |  
|   E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