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7日
邵志堯博士成報專欄分享:ESG vs. 零工經濟
在聯合國提出的17個SDGs(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排首位的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和第八位的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都和就業有關。
1750年代是工業革命的起點,工廠的出現帶來了新的制度ㄧ僱主和僱員的關係,日本在1980年代經濟達到頂峰,其「終身僱員制」更被捧為企業的模範形式,四十年後的今天大家在議論「零工經濟」Gig Economy,究竟這制度是為勢所逼還是物競天擇?增加還是減少貧窮?
筆者認為零工經濟制度一直已存在,但是未能成為主流是因為時機未至,人未有做好心理準備,科技也未跟得上,過去的一代希望安穩生活,願意以時間換取金錢,今天新一代以自由自主先行,生活並非局限於金錢,心態南轅北轍,在未有手機程式的年代要獲取工作資訊是很困難,今天有大量平台在相互競爭,這個模式肯定是大勢所趨,自由工作者數量將大幅上升,衝擊現有的僱主/僱員制度。
媒體常常散發一種錯覺,訪問高收入的零工經濟人士,令人覺把零工和高收入劃成等號,是機構在幕後策動還是另有原因便不得而知,零工會令一些年輕人能賺快錢,因為多勞多得,但也因為沒有培養成長的機會,令其薪金也只可以原地踏步,長時間會跑輸傳統有固定職位的人,究其原因,扣除高端、具高附加價值的零工經濟工作,大部分人所做的,其實多是重複性高、替代性高的工作,很有可能在人生的黃金時間中,錯過精進或學習專業技能的機會。
不論兼職或全職,長期來看會催生出「零工經濟陷阱」,使工作者失去得以對應出高薪的專業技能的機會,學習的時間亦被消磨,陷在其中而難以脫身,越做越窮,反而成為侵蝕青年得到穩定高薪機會的幫兇之一。反而違反了聯合國的脫貧目標。
新加坡最近已立法將私人司機定在30歲或以上,免得他們短視毀了一手的前程,長遠影響事業發展,是時候撥亂反正?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