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ied Environmental Consultants Limited
        | | ENG | |     
研讀文章



2022年7月6日
 

沛然環保以大灣區碳中和協會創會會員身份在最新一期灼見名家「點碳成金」專欄探討企業如何從ESG找到機遇。日前沛然環保主席及執行董事、大灣區碳中和協會發起人及創會副會長 Grace Kwok 出席灼見名家第4屆財經峰會暨ESG大獎頒獎典禮時,分享對ESG機遇的看法。Grace引用MSCI 2022年ESG趨勢展望報告分析未來的挑戰,同時運用服務企業客戶的經驗和專業知識,預視ESG所帶來的發展機會。而在全球趨勢及國際標準下,企業、個人以至不同持份者,都必須在ESG上出一分力,令地球得以永續發展。

閱讀全文:
https://bit.ly/3yJfmQV

2022年6月27日
 

香港最近提出「再工業化」的口號,筆者覺得喊這個口號的人並不很清晰香港的定位,香港從一百多年前開埠成為殖民地至今扮演的角色未有變過,是東西方之間的一道橋樑,東西方關係越不好,香港越有戲唱,從前內地省市駐港的公司為甚麼叫「窗口公司」,因為東西方需要香港這一個窗口,若果內地大門常開,雙方都可自由出入,香港這個窗口還有價值嗎?香港天生便是要吃這一口地緣政治這一碗飯。 

港交所和港元是香港兩大法寶,港交所(00388)2000年上市的時候,上市公司數目只有790間,總市值4.86萬億港元,日均成交額126.8億元,經過22年的今天,上市公司數目增加至2,565間,總市值逹37.5萬億港元,日均成交額1,194億元,香港成為世界三大交易所之一;港元做了一個緩衝區,使外國不能直接沖擊人民幣,內地項目有絕大部份足經過香港才投進去,很多配套服務在中間是香港可以收取費用。 

喊再工業化的人願意自己的子女從事工業嗎?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父母都不會鼓勵,因為在整條產業鏈上面,工業製造的利潤最薄,研發和市場銷售才是最豐厚,以蘋果手機和Nike為例,手機生產商鴻海郭台銘先生千方百計希望想擁有自己的品牌,代工生意由人去做,他們高喊的再工業化或工業化4.0是研發多於製造,香港的教育和氛圍,是很難讓他們做研發空間,香港是一個很好的應用場景中心,讓商品怎樣從研發去面對市場,理想的示範中心,把內地的研發成果商品化,靠香港國際法律的保護去知識產權,這個才是香港的出路。內地每個城市終極的願望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要香港走回頭路做工業真的令人摸不著頭腦。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6月20日
 

 很多人去看香港的問題不是以一個城市的角度去考慮,而是以一個國家的布局去思考,一個國家有城市有鄉郊,居住在城市的人,尤其是超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生活指數非常的高,能在這裡居住的人,不是擁有很高的生產力,便是來自全國四方八面的達官貴人,退休或生產力稍弱的很難在四大超級城市立足,所以便有「告老歸田」或「告老還鄉」的成語,只有鄉下較低的生活標準才適合退休人士居住,香港更是國際超級大城市,和紐約、倫敦和東京齊名的國際金融中心爭鋒,但香港人卻希望能在香港退休,這個要求殊不簡單。

 

七八十年代香港仍有條件能做到「告老歸田」,新界和離島仍未開發,人口只是現在一半,只要願意降低生活標準,是可以頤養天年,但是香港躍升為國際城市之後,新界和市區的生活費用差異縮小,現在已不是田,在香港退休如果沒有自置物業和資金,真的是舉步維艱,香港為甚麼多老人住在籠屋和設施簡陋的老人中心,是因為香港的生活成本太高所至,香港人如果條件不夠豐厚不應在香港安渡晚年,應該在內地尋找一個田給他去歸。

 

香港每年花在老人院購買床位的費用也不小,但是居住面積狹小,服務人員工資不便宜,造成老人院好像人間地獄,為甚麼不將這些錢在內地尋找地方提供老人服務,內地地價和人工便宜,居住環境和獲得的服務應該會更加好,這一波疫情恰巧反映老人院的陋病。

 

有些人會覺得和老人分隔有不妥,其實每個大城市也是面對相同的問題,不是香港獨有,國家不能保證每一個人都能在大城市生活,生產力不夠的便要退居二三四線城市甚至是鄉郊,說起來是很無情,但現實卻是如此,用香港稅收撥出部分作離港的養老設施,應該是無辦法中的辦法,現實中已有香港老人移居中山,以香港物業出租的收入去維持,生活素質不比香港差,香港應該建一些示範小區,和香港老人院作相比,人便會懂得怎樣去選擇。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6月13日
 

 《用你的不平等優勢創業》,是由Ash Ai 和Hasan Kubba 兩位作者撰寫,他們說要找出白己在五個範疇中那一個具備「不平等的優勢」,五個範疇分別是財力、才智與洞見,地點與運氣、教育與專業、地位。

很多人喜歡埋怨說白己條件不足所以不能成功,有些人嫌自己長相不好,性別阻礙、出身寒微和年齡過高等阻礙了發展。

 

孔子証明成功跟長相沒關係

《史記》記載說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孔子的頭頂骨是中間低而四邊高,其模樣並不能令人十分恭維。在曲阜民間有「七出」之說,所謂「七出」,是指孔子牙齒暴露在唇外,鼻孔朝天,耳朵奇大,眼睛突出,加起来就是七竅突出的意思。思想超脫有教無類令他成為聖人。他做的事業具有崇高的理想,並非爭取利益為上,目標夠遠大才可以令他的事業穿越二千多年。

 

武則天証明成功跟性別沒關係

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握政權達幾十年,為維護國家的強盛和統一、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和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封建社會男權當道的氛圍中能創一番事業,她擁有獨立、叛逆的人格、殺伐決斷的氣質和堅毅的決心,是現今互聯網商業環境中開拓的成要素。

 

朱元璋証明成功跟出身沒關係

劉邦和朱元璋都是草根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比劉邦更甚,由乞丐出身經過不斷努力和學習,善於爭取人心,做好團隊合作,自己讀書不好,籠絡讀書人為他出謀獻策,有良好的大局觀令他所作每一次決定都正確而走上帝皇之路。

 

姜子牙証明成功跟年齡沒關系

人生的成功不在於早與晚,姜子牙八十歲創一番事業比肯得基上將六十五歲做雞大上了一大截,根據史書記载,姜子牙出生時,家道已逕敗落,為此姜子牙做過屠夫、開過酒店、賣過酒水等,由於一生蹉跎,大約60多歲時老婆與他離婚,幾乎是一個標準人生失敗者。但在 80歲時,姜子牙枯木逢春,遇見周文王,兩人相談甚歡一見如故,之後姜子牙一飛沖天。這教曉我們不要放棄,有些人需要時間歷練才能成大器,顯然姜太公是表表者。

 

當我們想找籍口為自己開脫的時候,不妨想想上述幾位成功人土,並非每樣條件足夠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共勉之。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6月6日
 

很多人把消滅不平等和公平劃上等號,百多年前共產主義使是以消滅不平等,在蘇聯和中國做了實驗,証實了並不能帶給民眾美好生的烏托邦,反而降低了人的積極性,因為他無論如何辛勤地努力工作,也和身邊的人一樣得到劃一工資,「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是當時勞動人民的順口溜。鄧小平同志在 1979 年做了偉大的決定,調整了國家政策,鼓勵多努多得和保護私有產權,四十幾年調動了中國人的積極性,中國才能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雜誌於今年4月發表了一篇題為《為甚麼人們更願意生活在不平等社會?》的論文。這篇由一個耶魯大學研究小组撰寫的論文認為,人類即便是兒童和嬰兒也願意生活在一個不平等的世界裏。這個說法聽起來和人們的直覺相悖,人類為甚麼會出現這種想法?研究揭示了箇中原因:如果人們處於一個所有人平均分配的無差異社會,那麼很多人就會對努力工作的人得不到應得報酬,而濫竽充數的懶漢則會不勞而獲這種現象感到憤怒和痛苦。

 

負面思想的人很喜歡花時間在不平等的問題上,筆者告訴大家現實就是不平等,與其花時間抱怨,不如花時間在發掘自己的優势,你的優勢也對人家的不平等,鬥慘是没有意義,我們應該爭取的是公平的機會,香港是一個世界機會最多的城市,向上流的機會最多,筆者眼見身邊很多人沒有背景也可以脱穎而出,躋身於上流,吃著酸葡萄的人乾喊他們獲幸運女神眷顧而不欣賞其能力,或只歸咎於不平等,只會令自己墮入失敗的旋渦。

 

澳洲人力克.胡哲(Nick Vujicic)是一個一出生便沒有四肢的人,他是絕對有資格向不平等提出控訴的人,童年時受盡欺凌,但他沒有自怨自艾,反而成為眾多身體健康的人的心靈雞湯,筆者也受他的啟發,學懂珍惜擁有的東西,而不是抱怨。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5月30日
 

傳統基礎設施主要是公路、鐵路、橋樑、隧道、機場、港口、電網、供水等設施,「新型基礎設施」則包含5G 網絡、物聯網、數據中心等數碼化設施,兩者的分別在於前者是一個能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後者全是虛擬和數碼化,内地流行電子支付,乞丐也用二維碼,今天在内地生活脫離不了手機。手機需要 5G 網絡去聯繫,西方陣營為甚麼抗拒中國的 5G 網絡技術,完全是建基於國家安全考慮,因為今天大部分物品是可以連結上網如汽車、無人機、手錶等,即是網絡可以發出一些指令控制那些物件,我們常常聽到有些人能在未有攝像頭擁有者的同意之下,有黑客可以擅自獲得鏡頭的内容。同樣道理也可以使用網絡去控制汽車和無人機,新的戰爭模式是可以指令所有汽車撞向政府機構或軍事設施,做成實物上的傷害。也可以癱瘓整個網絡令到無法進行電子商貿,今天已有三四成是線上購物,癱瘓網絡對經濟影響不淺,由於東西方意識形態不同,雙方各自用自身技術是無可厚非。

由於數碼經濟是建基於數據,香港的數據儲存量由 2011年的2 Zettabytes 到今天的41 Zettabytes (1 Zettabyte等如1 Trillion Bytes ,即1後面21個零),增幅是20倍,預計 2026年需要 181 Zettabytes,即每四年用量便會翻一番,故香港是鬧數據中心荒,數據中心耗電量非常之高,大型數據中心需要的製房是 50mVA,訂制的變壓器要4-6 年才有貨,香港在新基建的策略遠遠落後於新加坡,但需求十分強勁,因為地緣政治問题,西方國家不願意把數據放在内地,香港是一個相對中立的地方,香港四大營運商 EQUINIX和 Digital Realty 是外國公司,數據放在那裡他們較有信心,SunEVision 和萬國數據也令中國企業感到安全,每家營運商的EBIDTA 都在 40%以上,絕對是一門值得關注的行業。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5月23日
 

牛頓發現地心吸力、瓦特發明蒸汽機和朱克百格創立面書,他們的創新到底是靠天馬行空的靈光乍現,像倚天屠龍記的主角張無忌一樣不用一注香的時間便可以練得絕世武功,筆者偏向於他們的創新源於有深厚的知識基礎,並通過有系統的思考才能取得成績。

創新系統的成功發展有賴於個別技術路徑對應成功的管理,技術準備度量表(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 Scale, TRL Scale)之起源是因藉由技術準備度的測量並據以提報,可以讓管理者掌握計劃技術可應用性方面之進展,對於計劃後續投入重點及避免重複投入之預算決策提供委照依據。

美國太空總署(NASA)觀案到研發、營運及規劃社群對於太空系統的技術發展期間面臨溝通及協調之問題,並認為缺乏計劃協調可能會對於績效評估、優先排序、及預算分配產生不良影響,創新是需要有系統的管理,否則會浪費資源,1995 年制定了技術就緒指標(Technical Readiness Level),2001年6月,美國國防部正式使用。2002年4月5日,正式頒布重事採辦條例,將 TRL 法律化。該標準的應用也非常廣泛,主要是對任何一種成果的技術就緒水準進行九級定義,可以應用於所有成果,並進行自訂。

美國太空總署定義技術完備等級描述:
TRL 1 基本原理已被觀察到
TRL 2. 技術概念/ 應用方式
TRL 3. 關鍵技術分析和實驗/主要概念證明
TRL 4. 在實驗室組合/驗證
TRL 5. 在相關環境組合/驗證
TRL 6. 在相關環境操作系統/ 子系統
TRL 7. 在太空操作系統
TRL 8. 系統實際完成並通過試驗
TRL 9. 系統實際完成任務

由於生物科技股都在TRL1至3上游的基礎研究階段,投資金額巨大和研發時間長,風險相對較高,但一旦成功便非常豐厚也是生物科技股表現參差的主要原因,TRL 4至6是中游的科技轉移階段,要求作臨床試驗或有設計原型Prototype,相對上游貼地,會吸引一些創投基金投入,TRL7 至9是下游的產品化階段,追求的是技術穩定和可複製,基金較願意投入。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5月16日
 

從前八十年代全球的經濟由三頭馬車拉動,分別是美國、西德和日本,近年日本經濟死火,由中國補上,中國由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百廢待興 GDP 佔全球 2% 不到,直至今天達18%,三十多年增長了九倍,以中國十三億人口佔全球六分一的國家,2% 並不是一個合理的數字,以過往上千年的歷史和中國人的勤奮性格,佔百分之三十至四十才是常態,即中國的經濟增長還有很大空間。

今天世界量度經濟增長的標準都是用 GDP,它的出現只有一百年,GDP 這個概念和定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產品,原意並不是作統計國家的生產力,只是用來計算戰敗國的賠償能力,和戰勝國可以收取多少賠償,是一個攤分債務的系數,這個便是家傳戶曉的 GDP,西方大學的經濟學系做了不少研究,令GDP 可以好好的被政府利用,這是西方國家把政策融入學術的一貫做法,因為政策由政府提出來阻力一定不少,但由學術機構提出,肯定會被認為是真知灼見,普羅大眾都是膜拜權威的。

今天大家看到的 GDP 看到的只是表象,因為只有 GDP 列表中的生產項目才納入計算,那個時代都是農業、漁業、礦業和生產線為主,今天的新經濟並沒有計算在内,例如網紅和網購事業、虛擬貨幣和 NFT、元宇宙業務都不在其中,這些全是教科書沒有記載的東西,新經濟是由蘋果教主喬布斯在 2007年推出開始,再加上 Meta、亞瑪遜、阿里巴巴和微信再發光發熱,不消幾年的光景,便顛覆整個傅統經濟,先破壞後創造之力是史無前例,很多在戰爭時所列出的 GDP計算列表,在今天的新經濟中並未包含在內,有的說新經濟是目前看到的 GDP 二十倍至七十倍,就算只打個折,當它只是五倍,也是十分驚人。中國在過去十多年發展新經濟走得很快,所以經濟為甚麼常被低估,便是國際仍是用舊標準去衡量它,故落差那麼大。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5月9日
 

要求一份「體面工作」的要求已經標籤了僱主和僱員不對等的成分,認定僱主都是無良,給不到合理的工資,但筆者認為在資本主義奉行得最徹底的香港,供求關係才是最重要。筆者還記得年多前患口罩荒的時候,管理口罩生產的工程師,可以索取月薪十萬元。並容許他為多個廠商工作。今天企業大講ESG,對ESG 專業人員求賢若渴,看的你是站在夕陽行業還是風口行業。

僱員要獲得體面的報酬,最重要是企業需要他多於他需要企業,很多大學畢業生只認定他的教育背景,便可以獲得多少工資,而不考應他能夠為企業貢獻什麼,若果他的工作態度沒有跟得上,做事敷衍了事,過幾年之後,表現就會在工資和仕途作出分野,職場確實是殘酷。現今有部分年輕人還要求僱主當他們是孩子、學生般看待,給他們時間學習和犯錯,但是筆者很殘忍的告訴年輕人,當你收取工資的那一刻已是成年人,企業付費就是買你表現,不要諸多籍口為自己辯護。

由於互聯網發達,傳统的僱主和僱員制度、實體辦公室制度和五天工作制度將會被打破,工作承包制取代了僱主僱員制度,任務可以分派到線上雲端,求職者可競價相關工作,每項去算收費;企業也由於疫情原因已習慣 Hybrid 制度,容許線下和線上工作,今天的新生代講求工作生活平衡, 322 將取代五天工作制,即三天實體辦工,兩天在家工作,兩天休息已在美國廣泛推行。

不管時代怎樣變,每個時空也需要人才,大家都希望成為三顧草蘆的諸葛,但是諸葛亮在劉備禮賢下士之前做了很多功夫,除了有真材實料之外,還做了大量形象工程,很多人只懂羨慕別人的成功,卻只說他獲得幸運之神眷顧,而忽略了人家的努力。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5月2日
 

能源如果只顧及潔淨而不考慮成本,SDG 7肯定不可能實現,為此美國能源部部長Jennifer M. Granholm宣布啟動Hydrogen Shot人才招募計畫,為實現Hydrogen Shot招募大量人才。Hydrogen Shot是大膽的「1- 1- 1目標」,在10年內(1 decade)將清潔氫的成本降低至每公斤1美元(1 kilogram/1 US. Dollar),比2020年的成本降低80%。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70年全球對氫氣的需求將達到5.2億噸。

內地走得比較前,已有項目落地應用,作為浙江省氫能公交應用示範試點城市,嘉興先後引進104輛氫能燃料電池公交車,建成全省首批4座加氫站。嘉興首輛氫能重卡示範運營在港區開通,首個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也已搭建完成。

氫能為什麼是零排放,讓我們重溫中學的化學科,一個簡單的化學式,2H2+O2→2H2O。燃料電池利用氫氣與氧氣兩種物質,形成迴路時,因為兩者電位差,低電位發生氧化而放出電子,高電位發生還原而得到電子,結合產出水的過程中,化學能轉變成電能,同時產生部分的熱能。燃料電池既沒有柴油引擎的燃燒,也不是類似鋰電池的充放電,氫氣(H2)與氧氣(O2)的反應結合,副產物只有水(H2O),真正零排放!尋找商機就是要找對政策,內地政策料支持氫能發展,加上行業長期發展潛力大,推薦氫能源產業上製氫、儲運,以及核心部件和造車的投資機會。

香港作為一個金融中心,沒有條件去搞技術,但絕對可以利用金融領先的優勢去為技術改造和提升作融資安排,或籌備相關基金去投項目,香港應當發揮自己的強項,募集資金的強大力量,要找對未來的風口所在,筆者深信圍繞著碳中和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商機滿滿的金庫。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4月25日
 

今天大家都談及清潔能源,視化石燃料和核電為怪獸,但是否每一個國家都能夠負擔,我們不能以發達國家的標準去要求落後國家也跟從,否則對它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光伏太陽能、水力發電和風力發電確實是低碳,但它們有局限性,第一要看天做人,多雲、乾罕和沒有風的時候,有了這些設施也英雄無用武之地,第二是有地域限制,不是每一個地方也合適去建設這些設施,查實在1950年的美國,水力發電佔了30%,化石燃料佔10%也不到,但今天前者而跌至9%,後者升至五成多,原因是上世紀中開採石油技術取得突破,並大量興建化石燃料發電廠,化石燃料運輸相對容易,不像天然發電般有地域性的限制,另外大量設施多年已投入作生產,技術相對成熟,成本也較天然發電便宜,所以價格在落後國家是一個重要的考量。

發達國家如德國和英國也要為綠能付出代價,兩國的消費者要面對比美國平均零售貴兩至三倍的電價,國力工業則紛紛外移到電力廉宜的國家。和其他國家一樣,推動綠能需要政策扶持,推動太陽能板發電需要補貼才行,但被人批評為「逆向羅賓漢經濟效應」(Reverse Robinhood Economics Effects),因為補貼是全數給與屋主,而不是給與租客,政策有劫富濟貧之嫌。再者要電網由穩定的化石燃料為副,而改用不穩定的再生能源,要需要用兩倍的備用電力容量以應天氣變化。大家在考慮綠能的時候,也不要單看清潔這一範疇,經濟和可負擔也是重要一環。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4月18日
 

今時今日大城市街道的排水做得非常好,但是十六、十七世紀並沒有完善的排水系統,污水泥濘和大小便處處也是,貴族為了避免沾汙衣服便把鞋底加高,有著實際的用途,16世紀末高跟鞋成為貴族的時尚玩意,一些身材矮小的男性,開始藉高跟鞋來讓自己看起來更高大。將高跟鞋的鞋跟增粗,高度適當調低,就成了男性也適用的日常高跟鞋。當中最有名的,就屬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為了令自己看來更高大、更威武、更具自信和更具權威,於是就讓鞋匠為他的鞋裝上4吋高的鞋跟,並把跟部漆成紅色以示其尊貴身份。

1700年代,當時的倫敦已經是國際一流大都市,用的都是明渠,一英尺多深的明渠中塞滿了灰燼、動物屍體,甚至糞便,街道因此變得骯髒不堪、臭氣熏天。1810年,英國人開始使用暗管排水,稍微改善了城市的排水狀況。可是好日子還沒過多久,歐洲便爆發了霍亂。擁擠、骯髒的街道成為了疾病的溫床。這次霍亂奪去了英國約3.2萬人的生命,在倫敦有1.5萬人死亡,所以排水是非常重要的。

青島曾被德國十七年殖民統治,德國人嚴謹認真的性格,佔了好地段更得住得舒適安全,城市排水更馬虎不得。於是完全以德國最先進工業技術修造的城市排水系統,就這樣在青島應運而生。

這套排水系統有多強大?首先是領先全球的理念:雨污分流,也就是雨水排泄與生活污水排泄分開處理,專門修築十二條分流雨水的暗渠,總長5,464米,更有總長29.97公里的排雨水管道和41.07公里的排污管道。如此強大排水系統,當年造訪青島的亨利親王就曾自豪斷言:亞洲第一!這也是目前內地眾多城市排水做得好的前列。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4月11日
 

香港人有時候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只需要打開水龍頭便有源源不絕的食水供應,據聯合國統計,全球仍有大約20億人沒有乾淨的水可以飲用,大多發生在開發中的國家,香港水費亦是全球數一數二便宜的地方,每日香港人均住宅用水量維持在大約130 公升,較世界的平均用水量110公升高18%,在水務署水費收費制度下,住宅用戶的淡水供應是按四級制收費。在第一級水費中,供應住宅用戶的淡水,每四個月的首12立方米是免費供應的,而相關的淨生產成本由政府支付。而第二級水費中,繼後使用的31 立方米淡水的水費,應與淨生產成本相若(註)。至於第三級水費中,再繼後使用的19 立方米淡水的水費應與總生產成本相若。最後,在第四級水費中,餘下使用的淡水的水費應比第三級水費高約40%,只是每平方米9.05港元,排污費則是2.44港元,這個收費從1995年至今未有調整過,而英國是12和8元,水費和排污費較香港高三分之一和接近5倍,歐洲發達國家水費普遍比英國更貴,香港為甚麼水費那麼便宜?

香港水費並非以成本作計算,政府作出了大量補貼,按水務署財務報表顯示,2019/2020年度的稅後虧損年度是16.756億元,是明顯的入不敷支,由於廣東省近年人口大增及對食水需求增多,若果大幅調整東江水供水費用,補貼費用將會更加巨大。

除此之外,2014年申訴專員發表報告,香港水管滲漏比率達15.2%,明顯落後鄰近地區,認為食水流失情況驚人。若香港的滲漏比率減至新加坡的5%水平,每年可減少9,600萬立方米食水流失,即3.8萬個標準泳池食水,亦可供逾200萬名市民使用一年,也相當於省回東江水費5.3億元。申訴署批評,水務署長期以來沒有重點監察及跟進爆水管熱點,屬後知後覺,浪費資源和公帑。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4月4日
 

聯合國婦女署引述最新統計數據指出,全世界15歲及以上的婦女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中至少遭受過一次身體暴力或性暴力,新冠疫情導致的失業和貧困更加劇了女性受到暴力傷害的風險。職場女性被性侵犯或騷擾時有所聞,位高權重的男領導為了證明自己的魅力,或誤解下屬的崇拜為傾慕,每天也發生大大小小的桃色新聞,很多女性職員擔心被報復、玩針對或者被解僱,另外一些受害者擔心被污名化,面對大眾的討論、嘲笑或批評而啞忍。

近年MeToo運動令到男性主管變成驚弓之鳥,與民調機構「Survey Monkey」合作統計結果顯示,在美國,60%的男主管為求避嫌,「不敢與女員工單獨見面」或「一對一地開會或出差」,甚至不敢與女員工單獨到餐館吃工作餐。這個現象恐會導致女性員工失去在企業向資深主管學習的空間,失去升遷的機會。這是否 MeToo運動風潮意想不到的結果,已經引起討論。怎樣取得平衡是一個大學問。

另外得罪女性消費者通常也沒有好下場,跨國企業也犯了低級的錯誤,日前,寶潔(P&G)在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一篇文章《女人腳臭是男人的5倍,不信聞一下! 》引發網民熱議,遭批侮辱女性,周四(3月24日)更登上熱搜。文章稱,男人足部細菌繁殖速率是400%,女人是2,300%;再愛乾淨的女人,內褲都比男人髒。雖然寶潔可能提出的論點都是有科學根據,但發帖的人沒有考慮女性的思維模式,曾經有暢銷書籍《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女性相對感性的思維,企業針對兩性特徵消費品需要特別小心,在互聯網絡世界中,顧客流失的速度遠比建立快很多。女性有時候是選擇性享受男女之間的平等。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3月28日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 5是「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1900年以前,女性的工作崗位離不開了家庭,工廠和辦公室的職位全部由男性擔當,全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成年男性通通都推上戰場,工廠的崗位由女性頂上,1918年,多達一百萬女性成為軍工廠的工人,幾乎佔到當時所有參加工作女性人數的三分之二。

軍工廠的工作往往很痛苦,工時長,很多女工當時一天要工作整整12個小時;同時這份工作也很危險,工廠中發生爆炸是常事;負責製作炮彈的女工們,毫無保護地暴露在類似TNT這樣的化學物品之下,臉上常年沾著一層黃色粉末。更嚴重的是,因為長期接觸這些化學成分,她們中的很多人都飽受疾病困擾,超過400人因此丟掉了性命。

生活在今時今日的香港,很難感受到女性被壓迫的情況,因為很多中高層也由女性擔當,香港的最高領導行政長官,也是由女性出任,不過在上市公司層面中,比例也屬於偏低,本港現時逾2,500間上市公司中,有三分之一的董事會由全男班組成,僅12%董事職位由女性出任,明顯「男女失衡」。若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香港公司女性董事的比例亦處於落後水平,雖然英國和澳洲監管當局,亦未為女性人數於董事會的佔比作出硬性規定,但兩者的女性董事比例仍分別高達34%及32%,至於馬來西亞、印度及新加坡的上市公司董事會,亦分別擁有27%、18%及17%女性董事,明顯較香港為高。 為了提高管治水平,港交所較早前刊發諮詢文件,建議提升《企業管治守則》、《企業管治報告》及相關《上市規則》條文,當中建議董事會內全部單一性別的上市公司,於為時3年的過渡期內,需委任至少1名另一性別的成員加入董事會,更表明不預期未來的上市申請人,董事會只有單一性別,明顯向爭取上市的公司放話:你們的董事局最好擁有女性董事。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3月21日
 

隔一陣子便會有人提出「讀書無用論」,並列出社會上的成功企業家也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如蘋果的Steve Jobs、微軟的Bill Gates和Meta的Zuckerberg,筆者只可以說他們只是異數,是萬中無一的例子,網絡上活躍分子是低學歷居多,認同讀書無用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安慰,美國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發現最高學歷群體的收入比高中學歷群體的高整整六倍,而另一個調查又發現收入和財富的關系絕對是正相關,即變相證明古人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是成立的。

書中雖然只是平凡的白紙黑字,都是前人智慧的積累,讀書人可以短時間便可以消化書內知識和見識成為智慧,而智慧亦是改變世界的最好手段,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因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吸納了前人的大智慧。 Bill Gates 每年都會看50本書,而且還會定期在他的網站上介紹他的書單,股神巴菲特每天閱讀 600到1,000頁、Meta創辦人Zuckerberg在2015年就下定決心每兩周要看完一本書,身價超過860億美元的Bill Gates說:「雖然我現在可以去任何地方,向任何人討教,但是,閱讀依然是我得到新知識的最主要途徑。」他表示,雖然已經掌握了某些書內的知識,但是,這些書依然可以啟發他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Bill Gates說:「如果你無法用簡單的語言去解釋一件事,那你對它還顯然還不夠了解。」

筆者成功人士都抱住好奇心,並非讀死書之流,香港現在充斥著高分低能的人士,高分者只能答出標準的既定答案便可以,當遇上沒有既定答案的COVID便顯得出手無策。筆者只能總結一句:讀書一定有用,但讀書不一定成功。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3月14日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第4個目標(SDG 4)是確保包容、公平的優質教育,促進全民享有終身學習機會,從世界範圍來看,青年(15至24歲)識字率是92%,成人(15歲以上)識字率是86%,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5.5億人口,其中80%是文盲。而在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廣大農村地區,文盲率更是超過95%;同時,全國學齡兒童小學入學率僅20%,初中入學率更是只有6%。而從1949年到1969年,短短二十年的時間裡,新中國通過4次大規模的掃盲運動,掃掉1億文盲;而到2000年,中國的文盲率已經降至6.72%。這堪稱人類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跡。

中國統計中的「文盲半文盲」,是指15周歲及以上的不識字或識字不足1,500個,不能閱讀通俗書報,不能寫便條的人。借助《注音字母速成識字法》推廣的掃盲運動,十幾年「掃掉上億文盲,由於漢字複雜,簡化字是另外一種手段減少文盲,簡化字的原則最早可追溯到錢玄同於1922年提出的簡化原則,50至80年代不斷完善《簡化字總表》。

凡事都有極端性的發展,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鐘擺到另外一邊,中國父母過分重視考試成績,令補習風氣渲染,既苦了父母也累了學生,2021年提倡教育減負,7月時祭出「雙減政策」,其中禁止補習班超前教學、假日及寒暑假不能上課,還有不能聘請外籍教師等,補教過去十多年淪為看坪效、翻桌率的資本遊戲,和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今天撥亂反正,有些父母還是領情,問題在於精英大學的畢業生,如今幾乎可以肯定將謀得高薪職位。末流大學的畢業生求職艱難。這種差距在中國父母看來非常重要,故花盡心思也要靠補習取得高考高分,科舉制度和寒窗苦讀幾千年從沒變過,其實現在互聯網年代,背誦式教育已不合時宜,靈活運用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新東方(09901)從事內地教育由前年最高股價158元到今天只有9.68元,蒸發了99.94%,說明教育事業市場巨大,雙減確實減輕了父母的負擔。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3月7日
 

SDG 3其中一個目標便是降低交通事故的傷亡人數,交通事故為導致傷亡的常見因素之一,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15至29 歲死亡的青年,多是因為交通事故離世。2021年香港全年一共發生94宗致命交通意外,並有97人在意外中不幸去世,數字為1954年以來最低。此外,致命及嚴重受傷的交通意外數字由2000年的3,000宗,每年平均減少2%,下跌至2021年的1,918宗;相比2020年的2,008宗,下跌約4.5%。大部分的意外事故和駕駛者的態度有關,自動駕駛可能比司機駕駛更加安全,內地已有無人駕駛作商業用途,到2025年百度的阿波羅自動駕駛業務能部署至65個城市,到2030年將部署至100個城市,香港仍未開始,當有交通意外誰負最大責任,車主、汽車公司還是駕駛系統?又會成為巨大爭議的地方。

SDG 3其中一細項目標是強化煙草管制架構公約在所有國家的實施與落實。吸煙易令肺功能變差,更增加患新冠肺炎風險。港大及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當吸煙行為較嚴重時,患新冠肺炎風險便增加19%,且重症機會更大增至48%,住院風險亦大增67%。

煙草在普遍社會認為會影響健康,照道理ESG評分應該很低才對,但事實上他們的評分遠超我們想像。現時,ESG評級沒有一套劃一的標準,每家ESG評級機構會自行制定研究和分析框架,因此,不同機構就同一間公司所給予的ESG評級或風險等級,可以有很大的差異。英美煙草(BATS)在富時羅素ESG的評級是排行全球第三位,原因是該公司關注其對環境的影響,以及農民的人權問題,幫助他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在晨星的Sustainalytics的評級只是中等,在全球14,537家公司中排名第7,060位。

但是電子煙思摩爾國際(06969)便沒有那麼好的下場,多國立法作出監管,香港法例於2022年4月開始禁止進口、製造、售賣、分發和宣傳另類吸煙產品,由高峰股價下跌了65%,沒有傳統煙草商的優勢,有足夠財力可以做不同事務以免政府訂出不利他們的政策和法例。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2月28日
 

「一個人可以沒有金錢、名利,但絕不能沒有健康的身體,如果沒有強健的體魄,你得到了世界又如何?」這句說話對於身體健康的人是很難感受得到,直至失去健康才知道名和利是過眼雲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第三個目標便是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在西元2030年前,減少全球在嬰兒和兒童的死亡率、消除愛滋病、肺結核等傳染性疾病、減少濫用藥品、減少交通事故、加強醫療保健和煙草管制等。

COVID-19令大家知悉疫苗注射的重要性,在發達國家或城市擁有足夠的資源為每一個市民注射疫苗,但在落後國家來說疫苗是奢侈品,香港政府要千方百計才能讓接種率提高,但在第三世界卻是一針難求。

筆者常說在現實的世界中無錢不行,金融機構怎樣運用機制為相關行業融資和募集款項是一重大議題,2021年3月輝瑞公司發行了12.5億美元的可持續發展債券(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onds),由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承銷,這是所有生物製藥公司的首個此類債券。收益將支援更多患者獲得輝瑞公司的藥物和疫苗,特別是在服務不足的人群中,減輕製藥商對氣候的影響,並減少生產其藥品和疫苗的浪費。為甚麼輝瑞公司能成功發行可持續發展債券,原因是歷年中在ESG的總體評分在前列,才可以吸引一群不僅僅只是考慮回報而忽視影響力(Impact)的投資者。

除了金融,科技也是另外一個重要元素,醫護人員日以繼夜的長時間工作及見到大量染疫病人,嚴重影響醫護的心理健康,外國有研究最極端的個案會憂鬱而自殺,有見及此澳洲黑狗研究所(Black Dog Institute)建立了線上心理健康平台「TEN」,以AI即時運算加以雲端架構,深入且快速地探索網站使用者的瀏覽行為;並根據使用者搜尋及正在參與的資源,進而臆測使用者的意圖跟需求,推薦最適合的心理資源來輔導和拯救醫護人員。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2月21日
 

聯合國最近的調研發現,涵蓋餐廳和商店的食物浪費,佔總食物浪費量的17%,再加上農場和供應鏈中發生的食物浪費,總計有三分一的糧食產出從未被食用。在富裕國家中改變他們的消費行為,留意食物份量、購物前檢查冰箱、提升烹飪技巧以最有效利用食物。食物浪費會產生三倍的損失,不僅是食物減損,也是耗損生產食物所使用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思想教育是第一個方法去解決糧食問題。

科技和金融手段是另外的手段,我們利用科技如雲端和物聯網(IoT)去監察農產品、魚類和牲口,收集相關大數據並以人工智能和演算法去尋求最佳成長模式;利用科技更準確預測氣候變化,可預先做妥適當防禦措施以減少損失;改善物流程序和發展新保鮮技術,減少損耗;區塊鏈技術可以追蹤生產每一個環節,令食物更加安全。農業工業化是未來的大趨勢,在多層工廠大厦中模擬大自然的生活環境,不但因規模效應將成本降低更把産量提升幾倍;人造肉也是另外一個技術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又可以量產的方法。

金融手段包括成立績效基金(Impact Fund)用來投資第三世界,支援和教導他們怎樣改善生產技術,收入往往和產量掛鉤,經濟改善後,溫飽的問題也相對地易解決;銀行業務在第三世界相對較落後,農民很難取得貸款或投資幫助他們改善生產技術,但是手機和網絡的流行,虛擬銀行可以作精準貸款,金融推動了行業技術改造,令改善饑餓不是單靠捐獻,績效投資(Impact Investment)帶來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在食物安全上投資在動物健康領域的公司開發和銷售藥物和疫苗,除了改善營養外,還有助於預防或治療動物疾病。這有助於提高糧食產量,降低疾病傳播給人類的風險。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2月14日
 

現時人類生存在世離不開金錢和食物,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第一個目標便是消除貧窮,第二個便是零飢餓,目前全球有6.9億人口處於飢餓狀態,8.12億人口處於營養不良,每年有三百多萬五歲以下兒童死於營業不良,零飢餓建基於「確保糧食安全和促進永續農業」,其細項目標包括:

(1)2030年前,消除飢餓,確保所有的人全年都有安全、營養且足夠的糧食,特別是窮人和弱勢族群(包括嬰兒)。

(2)2030年前,消除所有形式的營養不良。包括:2025年之前達成五歲以下兒童發育遲緩、消瘦的國際目標,並解決少女、孕婦、哺乳婦女以及老年人的營養需求。

(3)2030年前,使農村的生產力與小規模糧食生產者的收入皆翻倍增長,尤其是婦女、原住民、家庭農民、牧民與漁民,包括讓他們安全及公平地獲取土地、生產資源、知識、金融服務、非農業就業市場及增值機會。

(4)2030年前,確保建立可永續發展的糧食生產系統,實施可增強生產力、具彈性的農作方式,協助維護生態系統,強化適應氣候變遷、極端氣候、乾旱、洪水與其他災害的能力,並逐步改善土地和土壤品質。

(5)2020年前,維持種子、栽種植物、家畜以及與他們有關的野生品種之基因多樣性。包括透過國家、區域和國際層級的政策,妥善管理多樣化的種子和植物銀行,並促進基因資源與相關傳統知識利用,產生的好處依照國際協議公平地分享。

由於香港有良好的社會保護網,大部分人考慮的是如何減肥,很難感受到捱餓的滋味,世界宣明會每年都會舉辦一個名為「饑饉三十」的活動,呼籲幸福的香港人親身感受禁食30小時的滋味。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2月7日
 

聯合國在2015年定義了甚麼是「最低度開發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LDC),其中一個準則是人均國民總收入(GNI)在1,035美元以下,其中非洲就有33國,亞洲有9國,大洋洲有3個島國,美洲僅有海地一國,而在歐洲則沒有最低度開發國家。

而香港的貧窮標準則以2013年香港政府首次訂立的貧窮線為住戶收入中位數的50%。2019年1人和2人住戶貧窮線訂在4,500港元及10,000港元。據政府2021年底發布的《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2020年香港貧窮人口高達165.3萬(政策介入前),貧窮率達23.6%,數字乃歷年新高。

非洲貧窮問題已存在了很多年,專家也嘗試去尋找答案,並列出八大原因:

(1)黑人執政
(2)依賴援助及政府的腐敗
(3)過度生育
(4)非洲人的懶惰
(5)工業不發達
(6)疾病的流行
(7)落後的教育
(8)戰爭與動亂

筆者認為思路決定出路,非洲和香港的窮人若果思維上不作出改變,沒有把自力更生的基因注入腦內,任你怎樣無限的投放資源作援助,也是徒勞無功的,中國在文化大革命之後也是一窮二白,一個擁有十三億人接近佔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國家,GDP佔2%也不到,也是靠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把國民心態轉變,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終於成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古訓最近在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三位得主獲得印證,這三位研究貧窮問題的學者,用了20年時間在非洲發展出一套以隨機控制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為主軸的評估方法,更讓我們加深對貧窮的了解,從理論層次進步到有可以與理論對話的實證基礎。

最近韓劇火紅的《魷魚遊戲》裡看到了窮人失敗的原因:
(1)木頭人──他們漠視規則
(2)椪糖──不善於觀察和預判
(3)拔河──缺乏勇氣

經過這三關已有90%的人被淘汰掉,能擠身在剩下的10%就肯定不會成為窮人。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1月31日
 

聯合國在2015年官方宣布的永續發展目標UN SDG是經過多年來認真探討出來的,它包含了17項核心目標和169個細項目標和230項指標,全球193個國家都決心在2030年或以前達成SDGs17項目標。 排在第一位的是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No Poverty),並由下列5個細項目標和2個指標組成: 1.1──2030年前,消除世界各地所有人的極端貧窮(目前定義為每人每日生活費不足1.25美元約9.75港元)。 1.2──2030年前,依據各國界定標準,各年齡層的男人、婦女和兒童貧窮人數至少減半。 1.3──依各國國情實施合適的全民社會保障制度和措施,包括社會底層人民,到西元2030年能涵蓋大範圍的貧窮、弱勢族群。 1.4──到西元2030年,確保所有人,尤其是貧窮與弱勢族群,能享有平等獲得經濟資源的權利,涵蓋層面包含經濟資源、基本服務、土地和其他形式財產的所有權、控制權、繼承權、自然資源、新科技和金融服務(包括微型貸款)。 1.5──到西元2030年,提升貧窮與弱勢族群的韌性和災後復原能力,減少他們遭受極端氣候、經濟、社會和環境衝擊與災害。 1.a──確保各個地方的資源能夠大幅動員,包括加強發展合作,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低度開發國家(LDCs),提供妥善且可預測的方法,以實施計畫與政策全面消除國內貧窮。 1.b──依據考量到貧窮與性別的發展策略,建立國家、區域、國際層級的健全政策框架,加速消除貧窮行動的投資。 今天全球約有十分一人即1億5千萬人是活在極端貧窮線以下(每人每日生活費不足1.25美元約9.75港元),世界人口近四分一的生活水平低於每天3.20美元(約25港元), 40%以上人口(近33億人口)的生活水平低於每天5.5美元(約43港元)。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1月24日
 

有些人質疑碳中和只是一個讓金融市場炒作的議題,熱潮過後相關的股票會死得很慘烈,原因是他看不出碳中和有任何盈利模式在內,筆者對此只能認同部分。第一,碳中和是否一定要有盈利才去做,若果全世界的國家只算經濟賬才開始去減碳,可能我們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去彌補不負責任延續瘋狂排碳,要達至碳中和人類是需要付出溢價多於收益,站在生意角度這絕對是一門蝕本生意,但金錢是否衡量的唯一標準呢?若果現今的生活模式沒有改變,影響環境導致下一代或後來幾代,是否我們願意見到嗎?為了後代而作出犧牲及承擔,盈利模式應該不是考慮之列。

在進行碳中和的過程中,一定有一些公司會魚目混珠去騙人,這類股票在任何時刻最終都會死得慘烈,它的死並非因為碳中和而是不務正業,而在碳中和這個過程當中卻實有很多商機在裡面,在研發階段怎樣尋找碳封存技術,物料方面如怎樣利用儲能材料-相變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在咨詢方面怎樣計算碳足跡和綠色認證,在金融方面在碳匯交易、碳資產管理、碳保險等,每人也可以根據自身強項去投身相關業務,敢於創新便應參與研發,善於計算風險應投身金融,碳中和這個風口已出現,過去互聯網時代已告訴大家站在風口豬也能飛,下一隻會飛的豬應該是靠碳中和這把風,內地北京已有一句順口溜(普通話):「開會不講碳,檔次減一半」,減碳已由國家層面分派到省、市和企業層面,面對有二十至三十年的一個大風口,懂時勢的人絕對不要錯過。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1月17日
 

COP26氣候會議,各國取得了共識,力求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亦訂了在2030年階段性減碳排放目標,即全球碳排放減少45%,碳排放出現正增長要追朔到1750年,英國人瓦特發明了第一台蒸汽機機,催生了工業革命,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在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動力依靠人力、畜力、水力和風力,工業革命的進行需要的是各種礦產資源,如冶煉業需要大量的木炭,大片森林被砍光運至冶煉廠,致使森林面積大大銳減。工業革命開採資源過程中造成了對土地結構的破壞,土地使用面積減少,代之而起的是高聳的冒著黑煙的煙囪,工業革命打破了英國從前那種安靜的中世紀田園風光。那時候歐洲是主要的碳排放地區。

1890年是第二個分水嶺,美國取代了英國成為全球第一碳排放的國家,19世紀中期,英國的工業產值超過了世界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貿易額超過了世界的五分之一,英國人壟斷著世界的工業、貿易、金融和航運,英國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霸主。第一次工業革命後,隨著英國工業水準和國民生活水準的提高,英國工人工資飆升很快,生產成本大幅度增加,而英國又不願意向殖民地轉移產業,也不願意進行大規模的工業改革,因此造成了本土工業發展的停滯。英國人即使高成本生產仍然能依靠對殖民地的壟斷賺取高額的利潤,英國缺乏工業改革的動力,所以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落伍了。

而相比英國,新興的美國不僅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完善的基礎設施,還擁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和自由市場,這使得美國比英國更有活力和潛力,所以歐洲大量的產業和資本開始向美國轉移。在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後,美國又抓住了工業革命的契機,利用豐富的石油資源以及人力資源,革新技術,增加投入,厚積而爆發,很快就超過了英國,成為了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順理成章也成為碳排放第一大國。隨著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釋放了他的生產力,用了二十年時間打造成世界工廠,2005年重複了美國取代英國的故事,至今仍然是碳排放國家的第一位(占全球27%),美國占11%,但是就犧牲了靑山綠水,為發達國家作嫁衣裳。

從1750年至今美國的累計碳排放量是509億噸,遠超中國和俄羅斯的284億噸和172億噸,由於人口數目差異,美國人均歷史累計排放是中國的8倍,但這並非不去承擔減排的藉口,中國在十四五規劃訂了雙碳目標,「碳達峰就是中國承諾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再慢慢減下去;而到2060年,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通過採取植樹、節能減排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掉,這就是「碳中和」。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1月10日
 

減少碳排放是否一定要犧牲生活質素呢?答案並不是一定的,可以透過技術去節能是其中一種手段,若果我們發明一些物料可以保持在一個人的舒適溫度,又可以減少空調費用四成至五成,這種物料應該很受歡迎,它的名字叫相變儲能材料。相變儲能建築材料兼備普通建材和相變材料兩者的優點,能夠吸收和釋放適量的熱能;能夠和其他傳統建築材料同時使用;不需要特殊的知識和技能來安裝使用蓄熱建築材料;能夠用標準生產設備生產;在經濟效益上具有競爭性。

要認識相變便要重溫中學的物理科,物料在不同溫度和壓力之下會呈現三個態:固態、液態和氣態,其實還有比氣態更自由的等離子態,由固體變液體的相變過程中需要吸收或釋放大量能量,這便是處於一個儲能階段,若果我們能調校一些物料在攝氏20℃附近的相變階段,當溫度高於20℃物料便會吸收熱能,低於20℃物料便會釋放熱能,儲存的能量(Latent Heat)便可以減少空調的費用。

相變儲能建築材料套用於建材的研究始於1982年,由美國能源部太陽能公司發起。20世紀90年代以Phase Change Material(PCM)處理建築材料(如石膏板、牆板與混凝土構件等)的技術發展起來了。隨後,PCM在混凝土試塊、石膏牆板等建築材料中的研究和套用一直方興未艾。1999年,國外又研製成功一種新型建築材料-固液共晶相變材料,在牆板或輕型混凝土預製板中澆注這種相變材料,可以保持室內溫度適宜。另外,歐美有多家公司利用PCM生產銷售室外通訊接線設備和電力變壓設備的專用小屋,可在冬夏天均保持在適宜的工作溫度。此外,含有PCM的瀝青地面或水泥路面,可以防止道路、橋樑、飛機跑道等在冬季深夜結冰。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2年1月3日
 

通過市場手段推動碳減排是聯合國經過多輪氣候峰會討論出來最好的方法,每個國家按照97年的京都議定書制定每一國家的碳排放水平,直至2005年才定好公約生效,由2005年84國到2009年183國簽署歷時四年,差不多涵蓋整個聯合國會員國。根據議定書規定,協議簽約國承諾在規定時期內實現規定的碳減排目標,各國政府根據各自承諾的目標,將本國的碳排放權總量按照具體規則分配給本國相關企業。

世界上第一個碳交易機制是2005年建立的歐盟碳市場。目前世界各地運行的碳交易機制至少有17個,覆蓋地區的GDP總量佔全球40%。

碳交易機制遵循「總量控制和交易原則」:政府設定、控制總量和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經核證的減排量(CER)分配規則,企業可按照規定獲取配額,並根據自身減排情況決定在交易市場購買更多配額,或出售多餘配額。總量確定後,政府給控排機構(如企業)分配可交易的碳排放配額,可以免費發放,也可以拍賣。

碳排放市場的運作方式,是通過限制企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創造競爭以鼓勵企業提高能源效率,採用清潔技術。成功減少碳排放的企業可以出售未使用的污染配額;超過排放限制的企業可能就必須購買更多配額或支付罰款。通過拍賣配額和逐步減少企業被允許排放的污染量,政府可以推動企業競相採用碳減排技術。

除了配額可以買賣,也可以交易CER,這是指從一個被批准的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中得到的,經過對一噸碳的收集、測量、認證、簽發所得到的減排指標。舉例某些樹林吸收的二氧化碳被認證後便可以買賣,由於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交易價格一般低於碳配額價格,為降低履約成本,控排企業傾向於CCER用於履約抵銷配額,目前政策規定CCER抵銷比例不超配額的5%。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12月27日
 

綠色投資是指金主希望投資一些綠色主題的項目,為了防止項目被漂綠,較早前寫了國際和國內的綠色認證標準,除了認證標準之外,也有不同機構釐定了評級,評定它從ESG或可持續發展的投資價值,坊間有常用的MSCI ESG Rating、Fitch ESG Rating、Morning Star ESG Rating、房地產業常用的GRESB、能源常用的CPD或香港的HSI ESG Rating等,除此更需要評估其還款能力的Credit Rating,香港證監會在2018年新增十號牌照,是專門為公司、項目或資產相連證券作評級,至今只有八家取得該類牌照,分別是:

(1)S&P
(2)Moody’s
(3)Fitch
(4)中誠信國際評級
(5)鵬元資信評估
(6)聯合評級國際
(7)AM Best Asia
(8)芳信亞洲評級

綠色投資也分直接投資或間接投資,直接投資可以直接投資項目或相關公司,而間接投資即把資金交給專業人士打理,如投入綠色基金、綠色ETF等,前者是主動而後者相對較被動,以下是直接和間接投資的主要分別:

  間接投資 間接投資
控制權 直接控制資產或公司  透過基金間接持有
專業知識 充分了解行業  倚賴專家及專業人士
專業費用 需聘請專家和營運團隊  年費及表現費用
退出 要找到後續投資者才能離場  較容易轉手離場
週期 相對較長  視乎投資者取態


兩者沒有絕對的好處和壞處,主要看金主的想法,今天全球都聚焦在氣候問題上,公司和項目不能沒有綠色元素,否則投資者不會看你一眼,由從前綠色只是點綴品變成今天的必須品。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12月20日
 

上述標題用英文名稱來思考,大部分人都很難指出分別在那裏,但是用中文綠色融資和綠色投資,便會較為容易區分,在金融圈裡面,投資是指買方(Buy Side),要找項目去投資,而融資是指賣方(Sell Side),項目方要尋找資金,很多人以為有錢便擁有至高無上的話語權,這只能對一般吸引力的項目而言是對的,若果項目具有巨大的盈利能力,項目方根本不愁資金,反而要找一些既有資金之外,更有協同效應的投資者。

無論綠色融資或投資,綠色是其中一個重點,項目是否綠色有誰説了算,國際間有兩大機構作評定,分別是ICMA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 的綠色債券原則Green Bond Principles,或 CBI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氣候債券倡議組織以Climate Bonds Standard 作認證標準。

中國內地的綠色認證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人民銀行、證監會等主管部門指導下,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簡稱「綠標委)發布《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機構市場化評議操作細則(試行)》及配套檔(簡稱《操作細則》及配套文件)。

他們也是圍繞著四大核心要素:
  • 募集資金用途(Use of Proceeds)
  • 計畫評估與遴選流程(Process for Project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 募集資金管理(Management of Proceeds)
  • 報告(Reporting)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12月13日
 

在全球的碳排放中耕種養殖業佔了五分之一,而80%是來自於牛和羊,因為牛和羊消化草要靠反芻而產生甲烷,為什麼反芻動物會產生甲烷呢?這是因為反芻動物有四個胃,其中瘤胃內含有多種不同的微生物,能夠將吃下肚的飼料發酵並將其分解成營養物,過程中同時還會產生牛的身體無法吸收的副產物,例如二氧化碳和氫氣。而產生甲烷的微生物稱為「產甲烷菌」,利用這些化合物形成甲烷,並藉由打嗝或放屁將其排出牛體。

幾百年前只有慶典時節才會大魚大肉,今天漢堡飽是大眾至愛,改變人的飲食習慣遠較從源頭開始困難,解決問題只有兩個辦法,一是改良飼料從而減少牛隻排放量,二便是以人造肉取代真牛肉,最近科學家發現以蘆筍藻替代傳統牛飼料可以減少八成甲烷,但消費者會否滿意肉質和口感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人造肉是另外一個出路,人造肉不是今天才出現,中國古代已用豆類製作素雞、素鵝和齋叉燒等,但口感和外貌都可以模仿,但仍是欠缺了一種肉類的感覺,真假肉類的最大差異在於真肉有「動物血紅蛋白」,在生物科技的興起下,科學家已發明了植物血紅蛋白,令到消費者難以分別真假,人造肉在幾年間由實驗室走到工廠可量化生產,令其價格大降,下一代人可能只知道肉並不是在草原上成長而是在工廠製作出來。

為求搶佔這個潛在的市場大餅,估計全球已有逾20家科技公司正在實驗室中埋首培植各式人造牛肉、豬肉、雞肉,甚至魚肉;再加上麥當勞、百事公司等餐飲巨企也爭相跨入此市場,相信未來人造肉市場將會進入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12月6日
 

今天氣候問題已變得火熱,減少碳排放需要新技術去解決,若果沒有錢去推動整件事只會原地踏步,綠色或可持續發展金融應運而生,他們應該怎樣投資或融資該等項目,他們有些會投創新階段的項目,有些則會投技術成熟的項目,到底有沒有標準去釐定創新度,其實行內已經有一套名為Technical Readiness技術就緖水平,最初由美國航空航天局1995年提出,在美英科學技術界頗有影響,2001年6月,美國國防部正式使用。2002年4月5日,正式頒布軍事採辦條例,TRL法律化。該標淮的應用也非常廣泛,主要是任何一種成果的技術就緒水平進行九級定義,可以應用於所有成果,並進行自定義。

美國太空總署定義技術完備等級描述:

TRL 1:基本原理已被觀察到
TRL 2:技術概念/應用方式
TRL 3:關鍵技術分析和實驗/主要概念證明
TRL 4:在實驗室組合/驗證
TRL 5:在相關環境組合/驗證
TRL 6:在相關環境操作系統/子系統
TRL 7:在太空操作系統
TRL 8:系統實際完成並通過試驗
TRL 9:系統實際完成任務

按照這個標準可以避免外行評內行,尤其是在TRL1-3上游的基礎研究階段,這些通常由政府或大學牽頭,基礎研究階段求的是創新,由無到有,成功率相對較低及花費時間較長,TRL4-6是中游的科技轉移階段,要求作臨床試驗或有設計原型Prototype,相對上游貼地,會吸引一些創投基金投入,TRL7-9是下游的產品化階段,追求的是技術穩定和可複製,基金較願意投入。商界由於要向股東交代,很難投在基礎研究階段,今天國家或城市的科研和創新差異是取決於研究階段,所以香港分別在教育局(EDB)、創新及科技局(ITB)、大學研究資助局(RGC)和創新科技署(ITC)分別設立基金作資助以配合大潮流。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11月29日
 

債券市場中常常用國家具代表性的東西去命名,如美國的楊基債券、日本的武士債券和澳洲的袋鼠債券等,中國項目在內地、香港和境外發行也用了三個名稱去表示,分別是熊貓、點心和功夫:

(1)熊貓債券:是由外國/境外發行人在中國境內發行的以在岸人民幣計價的債券
(2)點心債券:是指在中國香港發行的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
(3)功夫債券:是指中資機構在境外市場發行的以美元計價的債券

除了發行地方的分別之外,最主要是計價的貨幣,由於項目在內地,收入以人民幣計算,一旦債券以美元計算便會牽涉到匯率風險,需要為匯率作對沖部署。

為了響應氣候變化和雙碳政策(即碳達標和碳中和),近年內地發行了不少綠色債券,2020年,中國在境內外市場發行的綠色債券總量達2,895億元人民幣(440.7億美元);其中,在岸發行量為2,349億元人民幣(363億美元)(82%);離岸發行量為546億元人民幣(78億美元)(18%)。

在內地發行的綠色熊貓債券,他們只需要符合中國國內綠色債券指引便可以,有時候會和國際標準存在差異,如一些國內綠色債券指引仍允許綠色債券募集資金用作一般營運資金,以《氣候債券倡議組織綠債資料庫方法論(2020年版)》為篩選方法,同時符合中國和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定義的中國綠色債券規模為1,575億元人民幣(238億美元),而另外的1,320億元人民幣(202億美元)僅符合國內綠色定義。

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界定綠色債券項目標準的指引,涵蓋了銀行間市場的綠色金融債券。該指引對符合綠色定義的專案、募集資金的管理和報告作出了官方規定,並通過《綠色債券支援專案目錄(2015版)》對綠色債券進行了分類。2020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了《綠色債券支援專案目錄(徵求意見稿)》。2021年版目錄將綠色專案劃分為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生態環境產業、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六大產業,並細分為25個二級、48個三級和203個四級分類。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11月22日
 

可持續和綠色金融是近幾年非常流行的產品,但很多人也搞不清楚兩者之間的分別,首先要從ESG和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先下手。ESG是近年來國際間要求企業除了考慮追逐盈利之外,也要兼顧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在E(環境)中所有可以得到改善的金融手段便可以稱之為綠色金融,它可以是提供潔淨能源的項目、減少水汚染的項目、回收癈棄產品的項目,並以減低碳排放為主,最近的COP26氣候高峰會便是談論每個國家的目標和實踐方法,在S(社會)中可以改善社會狀況的金融手段如Social Impact Bonds 或Social Funds,舉例有些社會企業經營的餐廳,專門找聾啞人士或銀髪族作為僱員,並可以自給自足,有成功的商業模式便可以考慮Social Finance。

從ESG問題再向外延伸,自2015年聯合國通過的可持續發展議程後,全球都力爭在2030年實現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以下簡稱SDGs)。這17項SDGs,由230多項指標組合而成,涵蓋食物、水資源、城市、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等領域。可持續金融是包含綠色和社會兩個元素在內,要兼顧兩方面是比較困難,和社會元素有些是難以量化的。

要決定項目是否綠色,在國際市場間已有了共識,大部分都會採用ICMA(國際資本市場協會)和CBI(氣候債券倡議組織)兩大機構的標準,分別是Green Bonds Principles (綠色債券發行要點)和Climate Bonds Standard(氣候債券標準)。前者通常用於大型基建,後者用於企業,他們都有認可公司為企業作認證的服務,以CBI為例全球只有三十多家認可的公司成為Verifier(認證方),而每一個Verifier也視乎他們的規模和認識行業程度去決定他是地區性還是全球性,和有那些行業是他們可以具備認證的資格。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11月15日
 

數碼化可持續發展建基於兩大發展趨勢:綠色科技和數碼轉型,綠色科技是希望在提高生產效率或優化產品效果的同時,能夠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減少有毒物質使用與廢棄,注重可回收與重覆使用的設計,減輕對環境的污染負荷。而數碼轉型是指企業內透過數碼科技的投入來提高回報,人工智能、區塊鏈、雲端、大數據、算法、5G、物聯網都是今天企業必須要認知的東西,應用他們在保護環境中可以在下列五個範疇去思考:

(1)清潔能源:
智能微電網是分布式能源最有效的技術集成方式,它可以將分布式電源、儲能系統、負荷特性結合起来,通過能量管理系統增強與電網的互動,也可對用戶的用電負荷實時監控,根據用戶實時用電負荷情況,通過能效管理系統,指導科學用電,智能自主調節發電設備和輸變電設備,從而提升用戶電能質量和用電效率。

(2)智能交通:
將先進的資訊科技、通訊技術、傳感技術、控制技術及電腦技術等有效率地整合運用於整個交通運輸管理體系,而建立起的一種在大範圍內及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即時、準確及高效率的綜合運輸和管理系統。

(3)可持續生產和消費:
物質資料的生產、人類自身的生產和環境生產相互適應、相互平衡的生產。可持續生產的核心是,對每一種產品的設計、材料選擇、生產工藝、生產設施、市場利用、廢物產生和處置等都要考慮到環境保護,都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4)可持續土地利用:
提供精準農耕和營養、精準天氣預報、自動化及增強土地變化檢測和監察畜牧業健康。

(5)智慧城市和家庭: 利用各種資訊科技或創新意念,整合城市的組成系統和服務,以提升資源運用的效率,優化城市管理和服務,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質素如智能交通燈和停車系統、節能建築管理系統。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11月8日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聯合國締約國大會,是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完結後成立的主權國組織,今天已有193個締約國和2個觀察員國,國家之間簽署的合約稱之為公約,具有法定約束力。在1992年各國政府在聯合國總部簽署了一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公約列明自1995年起每年召開締約方會議以評估應對氣候變化的進展,第一屆COP即COP01在德國柏林舉行。有兩場比較有名的會議,1997年COP03在日本京都舉行的會議,便通過了《京都協議書》(Kyoto Protocol),針對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氟氯碳化物等六種溫室氣體,定出具體減量目標;另外一次便是2015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COP21,各國通過了《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來取代 京都協議書,《巴黎協定》內容規定締約國致力推動減碳政策,目標是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升幅控制不超過攝氏2度,最理想是控制在1.5度以內。

上一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第二任任期期間,帶領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議,他形容協議是一個對美國非常糟糕的協議,並支持化石燃料的政策使美國成為能源超級大國。拜登就任的首天便推翻特朗普的政策,簽署行政命令讓美國重新加入巴黎協議,美國和中國佔了碳排放量的一半,若果缺乏美國的參與,氣候問題將不會獲得解決。

而二十國集團G20通常會在COP之前召開會議,預先商討全球重大議題,確保他們的利益,這二十國成員佔全世界GDP八成以上,人口佔全球六成,全球溫室排放量的八成,他們的決定舉足輕重。

原定於2020年底於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辦的COP26,因為COVID-19新冠疫情,延後至2021年10月31日至11月12日以實體的方式舉辦。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11月1日
 

今天ESG在上市公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並非是每年一次作敷衍應酬式的報告,而是一項令企業需要認真看待的事情,現在已延伸至在申請上市時需要制定良好的企業管治及ESG政策,可使新上市的公司持續受惠,按香港交易所更新後的指引信GL86-16規定,上市申請人須在招股章程的業務部分載列ESG相關事宜。由於招股章程須予整體審視,上市申請人宜考慮是否需要同時在其他部分提及ESG事宜。 ESG顧問會因應企業的不同情況用港交所認可的框架:

(1)CDP 氣候、森林及水資源2020調查問卷(Climate Change, Forests and Water Security 2020 Questionnaires)—— 協助公司向持份者提供氣候、森林及水資源資訊的問卷。

(2)氣候披露標準委員會(Climate Disclosure Standards Board) 氣候變化報告框架(Climate Change Reporting Framework)環境和氣候變化信息報告框架(CDSB Framework for reporting environmental & climate change information) —— 協助公司在主流報告(如年度報告)中匯報環境及氣候變化訊息的框架。

(3)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ices) 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的《企業可持續發展評估》(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for inclusion in the 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ices) —— 協助公司識別及優先考慮投資者認為重要的可持續發展因素。

(4)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準則》(GRI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Standards)——全球首套涵蓋廣泛環境、社會及管治題目的匯報標準及最佳常規。

(5)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 ISO 26000:2010社會責任指引(ISO 26000:2010 Guidanc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澄清社會責任,幫助公司將原則轉化成有效的行動指引。

(6)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跨國企業指引(Guidelines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載有各國政府對跨國企業履行負責任商業行為準則的建議。

(7)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披露工作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TCFD) 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披露工作組建議報告(Final Report:Recommendations of the TCFD)—— 在財務報告中披露氣候相關財務資訊的建議。

(8)聯合國發展計劃(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已發展及發展中國家須共同達成的17個目標,當中包括處理氣候變化及環境保護等目標。

(9)價值報告基金會(Value Reporting Foundation) 國際整合性報導架構(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ing Framework)—— 列出準備整合報告時需遵守的指導原則及內容要素,以及相關基本概念。

(10)整合性思考框架(Integrated Thinking Principles) 一種用於全面考慮組織使用或影響的資源和關係,以及在創造價值時它們之間的依賴關係和權衡的管理方法。

(11)SASB準則(SASB Standards) 77套行業特定的準則,以協助公司識別其行業內典型公司就財務重要性而言最基本的可持續發展主題及相關的指標。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10月25日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金錢是最好的推動力,今年年初馬斯克捐贈1億美元,奬勵最佳的碳捕捉與封存技術。碳捕捉、利用和儲存,(CCUS)技術是一種捕獲燃煤發電廠等排出的二氧化碳,並加以利用或儲存,使其不會進入大氣的過程。現階段有三種碳捕集和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簡稱CCS)能夠協助減少火力發電廠和工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燃燒前處理、燃燒後處理、富氧燃燒(pre-combustion, post-combustion and oxyfuel)。

燃燒前處理式(Pre-combustion)CCS技術

應用於燃煤氣化循環式發電廠(coal-gasification combined-cycle power plants)。燃煤被氣化後產生由一氧化碳和氫氣組成的合成氣體。一氧化碳和水反應後產生二氧化碳,即可被捕集;反應也會產生更多的氫氣。

燃燒後處理式(Post-combustion)CCS技術

是將二氧化碳從電廠的煙氣(flue gas)中分離,藉由液體溶劑(像是氨)來吸收溫室氣體。

富氧燃燒式(Oxyfuel)CCS技術

當煤、石油、天然氣在空氣中燃燒後,二氧化碳佔廢氣組成的3~15%,若要分離出二氧化碳是非常困難與耗能源的。另一種可行的方式是將燃料在純氧中燃燒。在這樣的環境裡,燃燒產生的廢氣成分很單純,只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水蒸氣可被降溫凝結排掉,二氧化碳則直接運輸到儲存設備。

化石燃料畢竟是現在最穩定和便宜的能源,若果在前中或後增加一些程序可以減少碳排放,便可以爭取時間去開拓潔淨能源。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10月18日
 

今天大家談的太陽能發電,我們都局限於光伏太陽能板,但是人的想像是遠遠超越你的認知,今年二月初內地敦煌已有一個「熔鹽塔式光熱電站」已投入生產,雖然它也是利用太陽能,但並不是直接用來發電,而是用它的聚焦能量去激活深層地底的熔鹽,產生熱量去發電,用一個最簡單的比喻好像是利用放大鏡聚焦陽光把水加熱,並利用水蒸氣發電一樣。不過今天的放大鏡變成12000塊鏡子和一座260米高的吸熱塔,它們用定日鏡的模式排列並反射到吸熱塔,把水加熱變為把熔鹽燃燒去釋放熱能,然後用熱能發電,為了解決夜間沒有太陽的問題,也增加了儲熱系統令其可以24小時不間斷發電。

總投資額達15.8億元人民幣,發電站佔地面積800公頃,每年發電量達3.9億度電,可減排二氧化碳35萬噸。由於這項技術未被廣泛應用,成本是0.108美元/千瓦,比傳統光伏發電0.057美元高九成,但隨著技術進步,光熱被認為具備成為基礎負荷電源潛力的新興能源應用技術。

由於化石燃料廣泛應用令到2000年的電費只是1900年的200分之一,用上述方法發電一定較用化石燃料來得昂貴,我們稱之爲綠色溢價,很多人認為發達國家的人會願意承擔這綠色溢價,但實情是溢價只有10%,願意付出的人馬上由90%降到10%,因為固有的電網和基礎設施都使傳統能源更有競爭力,相對來說,非洲和亞洲的鄕村地區可能比開發國家更快採用潔淨能源,落後地區發電機可能因為基礎設施薄弱而時常跳電,使用化石燃料既昂貴又骯髒,早已不是最理想的選項。此時,倘若都是從零開始建設,潔淨能源是顯而易見的選擇。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10月11日
 

兩三度的氣溫有些人會覺得分別不大,但對於敏感的地球先生來說會令很多動植物走向滅絕,在恐龍活躍的年代,地球平均溫度比現在高了約攝氏4度,北極圈成了鱷魚的棲地,到了冰河時期,地球的平均溫度比現在低攝氏6度。

1850年是地球的轉捩點,工業革命以前碳排放處於中和階段,煱爐發電需要燃燒大量化石燃料,今天每年的碳排放量約510億噸,令温度高了1.3度,若果任由事情繼續發展下去,不知道多少動植物將會消失。

人類各種活動產生碳排放如下:
製造產品(水泥、鋼鐵、塑膠) 31%
用電(電力) 27%
耕種養殖(植物、動物) 19%
交通運輸(飛機、卡車、貨船) 16%
調節溫室(暖氣、冷氣、冷凍冷藏) 7%
雖然發電只佔氣候問題27%

對於現代人來說電是不可或缺的東西,美國早期主要電力來源,並非是我們想到的煤、石油或天然氣,而是水力發電,今天化石燃料佔全球發電量的三分之二:
煤 36%
天然氣 23%
水力 16%
核能 10%
再生能源 11%
石油 3%
其他 1%

化石燃料都比其他優勝是因為其可移動性、穩定和經過長年累月的投資,已令到化石燃料相對其他更便宜和可控,水力、風力和太陽能發電會受降雨量、風力和日照的不確定性所影響,唯獨是化石源料是差不多完全可控,經過多年來建立的完善系統,從化石燃料的開採、轉換成能源,到能源的輸送,每個環節的成本都非常低廉。只有核能發電可以和它相比,核電在多次發生重大事故之後,人類都敬而遠之。

很多人以為太陽光是零成本和取之不盡,只要安裝好太陽能板便可以取之不盡,成本一定低廉,但是人類不僅僅是白天有陽光才用電,晚上的時候怎樣,也只好依靠化石燃料或蓄電池去解決,儲電池成本高昻,再加上地球的自轉軸是傾斜的,除了在赤道附近的地方可以提供相對穩定的日照,越遠離赤道的地方的日照冬天和夏天相差很大,令成本較化石燃料為高,這些潔淨能源須要付出所謂的「綠色溢價」,發達國家收入較高有足夠能力負擔這溢價,但對於新興國家可能是一個沉重負擔。我們要投放更大投資在研發在儲電池和電網傳輸才有機會依賴潔淨能源去取代化石燃料。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10月4日
 

今天大家常常掛在口邊的減「碳」,並非是一塊塊的煤炭,而是指氣體二氧化碳 CO2,在二百多年前未有工業革命以前,二氧化碳佔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約達 26%,隨著工業革命,蒸氣機的出現需要大量化石燃料產生動力,再加上飛機、輪船、火車和汽車等交通運輸的排放,令到二氧化碳含量比率急速上升,氣候產生巨大變化,若人類再不重視碳排放這個議題,災難將會由下一代承受,今天全球約 60%的發電能源是依靠化石燃料,10%是核能,餘下的 30%才是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便是一些「零碳排(Zero Emission)」的發電方式,如太陽能、風力、水力發電等。

「碳中和」與「零碳排」的分別在於前者在計算總和的數值,貨品的生產可能會出現碳排放,但這些數量可以從那裡補償回來,例如石油生產商在提煉時產生一億噸碳的同時,也在找一些合適的地方做雨林,其吸收二氧化碳的數量剛好也是一億噸,便可以互相抵銷把它中和掉,生產的地方和雨林可以相隔十萬八千里也不打緊,找認可專家和機構認定數量便可以。若碳足跡夠低,以至於碳排放額度在抵銷後仍有剩餘,即稱做「負碳排放」。多餘的碳權可以賣給未能達標的企業。

有效達到碳中和,大致上分為盤查、分析、減量和抵消 4 大步驟去執行目標:
  • 盤查:了解其國家、企業或組織,每年會排放多少溫室氣體,進行碳足跡盤查。
  • 分析:針對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去分析,並擬定相關減量計畫。
  • 減量:以低碳排能源(如再生能源)取代燃煤燃電,以及減少生產、運送時的能源消耗,達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 抵消:透過碳補償機制,讓產生的碳排放量,等於其他地方減少的碳排放量,像是植樹。
碳中和是全球環保的趨勢,不過這並不代表它只是國家施政目標和企業責任,個人也應該改變日常生活中的習慣,進行有意識的減碳行為:

交通工具
  • 以步行、腳踏車,取代交通工具。
  • 善用大眾運輸工具、共享汽車。
  • 選用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

飲食習慣
  • 培養多蔬菜少肉食的飲食習慣。
  • 品嚐當季的在地食材。
  • 惜食不浪費,減少廚餘量。

生活方式
  • 使用有節能標章認證的家電。
  • 降低不必要的購物慾。
  • 拒絕生活中的塑膠製品。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9月27日
 

隨着社會對可持續發展愈來愈重視,上市公司在ESG 方面的表現,成為不少投資者的投資考量之一。不少國際指數和評級機構,如MSCI、富時羅素(FTSE Russell)、標普道瓊指數公司(S&P Dow Jones Indices LLC)及恒生指數公司等紛紛對國際上的上市公司的ESG 表現進行評級,並設立特定ESG 主題的指數,追蹤ESG 表現較佳的股份表現。

環球及本港ESG 指數發展的里程碑如下:
(1)1990 年:首個ESG 指數MSCI KLD 400 社會指數面世,追蹤400 隻來自 MSCI 美國可投資市場指數成份股中ESG 評級較高的美國上市股票。
(2)1999 年: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面世,為首個全球性ESG 指數
(3)2004 年:WilderHill 潔淨能源指數面世,為首個可替代能源指數
(4)2010 年:恒生指數公司推出恒生可持續發展企業指數
(5)2013 年:巴克萊MSCI ESG 固定收益指數,為首個全球ESG 固定收益指數系列
(6)2019 年:恒生指數公司推出恒指ESG 指數及國指ESG 指數
(7)2020 年:恒生指數公司推出恒指ESG50 指數
(8)2021 年:恒生指數公司推出「恒生滬深港清潔能源指數」與「恒生滬深港智能及電動車指數」

ESG 指數的制成通常基於某隻母指數,再結合ESG 投資風格編制而成。編制指數的流程可能包括剔除對ESG 有負面影響的公司、納入對ESG 有正面影響的公司,並可能調整成份股的相對比重。

隨着香港的ESG 投資繼續增長,市場應推出 ESG 風險管理工具(包括ESG 指數期貨及期權),以切合投資者的需要。將有助於香港形成一個ESG 投資生態系統。這將可促進綠色可持續金融與ESG 投資在香港市場以至全球的進一步增長。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9月20日
 

在疫情肆虐和氣候變得異常的情況下,大家也多了關注環境保護這個議題,如果沒有經濟誘因吸引企業為地球多盡一分力,企業也不會那麼積極配合巴黎氣候協議,綠色金融是其中一個手段去促使綠色目標,如果企業能證明它的本體、項目或未來收益是環保,企業便相對來說較容易以綠色項目去舉債或貸款,利率也會較沒有綠色元素為低幾個百分點,但誰能定那一個是綠呢?

為了鼓勵企業在香港發債,有三家機構分別是 HKQAA、中節能和SGS可以為綠色項目或企業作認證,發行人和相關服務的顧問才可以取香港政府的資助,他們可以用HKQAA、CBI或ICMA的綠色標準的框架去申請評估,達到標準就可以拿到認證,銀行、基金和投資者才可以以綠色的項目類別去放款和投資。

認證框架主要包含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要有充分的理據去認定項目是否綠色,款項是怎樣支付和投入產出的計劃,絕不能容許有「漂綠」的成分和胡亂花錢;第二部分要有機制確保款項是專款專用和按照計劃使用資金;第三部分是監察,每年都要找認可的機構去撰寫報告,檢查項目是否如方案進行,若果發行人不依照原先計劃,未有充分理由作解釋,金主有權要求提前還款或調高利率;第四部分是為整個項目作總結,檢討整個項目,此有助發行人下次再發債的時候獲得更好的條件。

綠色債券和普通債券一樣,可以分為:
(1)無擔保貸款/債券Unsecured Loan/Bonds
不需要任何抵押物,以企業的經營情況,財務數據作考慮,上市公司通常都會找信貸評級公司Credit Rating為企業或項目作評級。

(2)有擔保貸款/債券Secured Loan/Bonds
抵押貸款指借款者以一定的抵押品作為物品保證向銀行取得的貸款。它是銀行的一種放款形式、抵押品通常包括有價證券、國債券、各種股票、房地產、以及貨物的提單、棧單或其他各種證明物品所有權的單據。貸款到期,借款者必須如數歸還,否則銀行有權處理抵押品,作為一種補償。

(3)資產擔保證券ABS Asset Based Securities

其支付基本來源於擔保證券的資產池產生的現金流。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9月13日
 

員工作為企業核心成員,不僅在日常生產運營環節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更是企業文化、企業價值與企業利益的創造者與分享者。香港的員工算是世界數一數二的聽話員工,不是到了忍無可忍的程度也不會貿然出動罷工的手段作抗爭,員工滿意度決定了企業生產力,員工滿意度對於企業生產力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力資本成本,二是企業生產效率。人力資本成本指的是員工薪資費用,是企業運營過程中的必要成本。

企業生產效率是員工生產力,目前國際上最常見的生產力衡量標準為產出投入比,代表企業單位人力資源投入的產出效率。員工作為理性經濟人具有趨利的本質,因此員工滿意度直接影響了其對待工作的積極性,決定了企業勞動力的綜合品質。

今年香港一家飲用水公司便發生了一宗連續四天的罷工事件,起因是資方更改薪酬計算制度,由於管理層未有和員工做好溝通,令員工感受到被資方剝削,新制度將會令原先收入減少幾成,多番溝通後資方雖然答應新舊方案維持至年底,並可讓員工選擇較高者,但已造成過半營業都員工離職,勞資雙方失去信任度,要重建也非短時間能建立。

員工離職待遇是其中一個原因但非主因,根據人事管理公司調查,還包括下列原因:

(1)上司管理不善
很多上司都未接受過正式的管理訓練,所以在管理人手及分配工作上都沒有經驗,不知道各人的長處和脾性,總是錯配人手,令工作事倍功半。

(2)工作佔據生活

沒有時間讓自己的精神和體力回復,只會令工作能力一步步下降,積存的壓力亦總會有爆煲的一日。

(3)公司文化差
一間公司對員工有沒有人情味,亦是一個影響因素,公司文化很影響員工的士氣。

(4)上司欠讚賞
上司一句簡單的讚美,代表的卻是對員工的認同,讓對方感到被賞識,威力非常大。

(5)不讓員工有發揮空間
優秀的員工會要求自己不斷進步,並希望可以於每個項目上投放更多,所以上司給予員工發揮空間很重要。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9月6日
 

近年香港順應國際關注氣候和環境,致力發展綠色金融,並取得下列成續和預期:
  • 2015 年至2020 年底累計在香港發行的綠色債券總量超過380 億美元。
  • 2020 年在香港安排和發行的綠色債券和貸款總額就已達到120 億美元,截至2020 年年底累計超過380億美元。
  • 2020 年三分之一的綠色債券發行人都是首次在香港發債。
  • 截至2021 年7 月31 日,共有108 只綠色債券/ESG相關的債券在香港上市,累計金額達3,563 億港元。
  • 香港擴大政府綠色債券計畫的規模,借款上限提升一倍至2,000 億元。
  • 香港預期未來5 年再發行合共約1,755 億元等值的綠色債券。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由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廣東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深圳經濟特區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及澳門銀行公會共同創立,致力利用廣東龐大的綠色投資需求以及香港和澳門的綠色金融實力,孵化能惠及大灣區的綠色投資項目。

聯盟現時正支持五個由不同地域發起的綠色金融相關項目。在這五個重點項目當中,三個項目將由香港主導,其中包括「綠色建築」、「區塊鏈光伏」和「碳市場」;深圳將主導大灣區固體廢物處置的研究與實踐,而大灣區綠色供應鏈金融服務指南將由廣東省領導。綠色建築項目與「Hong Kong 2050 is NOW」平台合作,旨在協助大灣區減少碳排放,並致力促進建造業界的綠色融資機會。該項目正在採取多方面的行動,包括進行綠色建築研究,例如以碳排放角度分析綠色建築認證基準及政策差異,以及開發專為綠色建築而設綠色發展貸款、改造項目的綠色融資及綠色按揭等多種綠色融資方案。

區塊鏈光伏項目則結合綠色能源政策和金融科技解決方案,以提供創新的資金結構及嶄新數碼化可持續投資級別,以促進高密度城市小型太陽能項目加速發展。「碳市通」(Carbon Connect)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覆蓋粵港澳的統一碳市場跨境交易機制,將有興趣進行碳交易的投資者放到同一個平臺上,並打通碳市場境內境外交易管道。「碳市通」讓全球投資者以更便捷的方式進入中國境內的碳市場,並以粵港澳起點。同時,香港的良好金融基礎設計可以作為「碳市通」的交易中心。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8月30日
 

去年港交所加大力度推 ESG 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的要求,很多人不明白為甚麼要推這些看似是概念性又虛無的東西,正如筆者在求學的階段聽講師教授公司文化一樣,認為是象牙塔中的人無中生有,後來受聘於港資和中資大小企業,更常與各大小或社團接觸,才知當年講師所言非虛, 正如今天港交所所提倡的ESG 一樣,目標是宏大的,因為在如此競爭力超級巨大的工業化4.0 贏家通吃時代,市場容不下排不上位的公司,公司又怎能生存,諻論可持續發展呢?

要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 便要學懂創新 Innovation , 創新並不是完全的破舊立新, 而是每個環節都做些改善,即使只有一個環節得以改善,也可能遠勝其他企業,而改善的又用了工業化4.0 的工具,即 Fintech 的ABCD,企業家通常已有一把年齡,對新經濟可能不熟悉,但縱橫商場多年仍具商業觸覺,欠的就沒有人告訴他新經濟概念性的東西,原因可能是他根本無人可問,市場上充斥濫竽充數的專家,要不就是滿口深澳述語,或地球轉得太快,專家自己也搞不懂,筆者嘗試用最簡單語言寫了一系列的文章和活潑的論述拍了一堆視頻,便是希望企業家能有所得著。

Fintech ABCD 是指AI、Blockchain、Cloud Computing 和Big Data,人工智能是指電腦透過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去作判斷,深度學習是指它已擁有自我學習的能力,背後是依靠龐大的數據,沒有龐大數據縱使有學習能力也枉然,而 Blockchain 技術只是能找到源頭,分別真偽的技術,好像鈔票的防偽浮水印一樣,我們不需要知浮水印怎樣做,但要知道什麼是浮水印便可以,用了Blockchain 技術便可降低成本,因不用再多花費用查証,並把該應該知道的內容到相關機構,由於備案每個參與者也得知,中間所有事項不能竄改,可追溯到源頭,這便是區塊鏈技術。

人工智能需要龐大數據去分析,才能得到精準答案,而區塊鏈是要多人參與,所以大數據要儲存在Cloud 雲裡的伺服器才可以,由於內地手機是實名登記和參與人數眾多,才能影成Big Data 大數據,一個良性的Fintech ABCD 建立起來,成為世界的龍頭,企業家要知曉基本概念,從中制定未來發展方向,否則被時代淘汰是必然的事。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8月23日
 

金融業是全球所有產業的最頂層,每一個城市都希望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一員,紐約、倫敦和香港是被公認的金融中心,香港金融從業員要跟著未來的大方向前行才不會被市場淘汰,金融科技與ESG是金融業肯定是未來發展的焦點,在培育人才方面,金融發展局發表《未來的職場展望:香港可持續發展及數碼經濟下的金融人才》研究報告,報告中有六大建議:

  1. 為不同界別制定和更新核心能力路線圖
  2. 協調和評估實習及學徒計劃
  3. 提供補貼以支援香港專業人士在海外及內地實習
  4. 鼓勵私營金融科技企業參與課程研發和應用ESG
  5. 引入ESG課程作為金融相關學科必修科目
  6. 擴展持續進修基金(CEF)可獲發還款項課程,以涵蓋更多金融科技及ESG方面的專業培訓

筆者有幸地在這幾年花了功夫研究金融科技和ESG,並實際參與相關業務,深深發現行業走得太快,而教學和培訓機構未能緊貼,既缺乏與香港市場有關Fintech和ESG的書籍,又缺乏在職人士分享實戰經驗,要做好有質素的培訓先要解決這兩個痛點,筆者作為業內人士,希望行業能夠興旺,有幸已在本專欄連載幾十篇ESG的相關文章和視頻,分享基本知識和最新資訊,讓讀者有基本的信息。

碳中和是來世界尋找的目標,祖國定好2060年達到碳中和的時間表,香港可以在金融市場全面配合,估計將來每一家大規模的上市公司或企業都會設立ESG策略師、減排執行官、首席環境官等職稱,待遇也會不俗,坊間也將會出現大量研討會、課程及企業培訓,今天的投資立場不是你綠不綠,而是項目綠色的程度有幾高分,內裡不同評級機構有不同評分標準,有很多學問在裡面,需要業內人士無私分享。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8月16日
 

上市公司董事局可以比喻為人的大腦,負責產生和控制運動、制定思想,有時人會走歪路,需要作出監察和警示,獨立非執行董事便是擔當這個角色,董事會當中有執行董事(全職及參與業務運作)、非執行董事(非全職及參與業務運作)和獨立非執行董事(兼職及不能參與業務運作),獨立非執行董事對維持必要的制衡機制發揮重要作用,可確保認可機構以安全穩健的方式運作及其利益得到保障。此外,獨立非執行董事更可引進外界的經驗,並提供客觀意見。董事局三分之一成員需為獨立非執董。

雖然董事局須對認可機構的事務運作負上最終責任,但授權董事局轄下的專責委員會(專責委員會)處理某些主要業務範疇的監察工作可能會有好處。所有專責委員會均須由董事局設立,並有正式及清楚訂明的授權安排,以及獲提供充足資源以履行職責。專責委員會都是由獨立非執董擔任主席,一般都設有下列四個委員會:

1. 提名委員會
物色具備合適條件的人選成為董事局或高級管理層成員,並遴選或就遴選獲提名擔任董事及高級管理層職位的人選向董事局提出建議。

2. 審計委員會
主席應具備會計、銀行或其他相關金融業背景。審計委員會整體上應具備審計方法、財務匯報及會計方面的足夠經驗,同時整體上具備各方面的技能及專門知識,而有關經驗、技能及專門知識應與認可機構及其業務與風險狀況的複雜程度相符,從而確保審計委員會能有效履行其責任。

3. 風險委員會
風險委員會應定期與風險總監溝通,並監察風險總監。此外,風險委員會亦應定期收到由風險管理職能及風險總監提交的風險報告。

4. 薪酬委員會
薪酬委員會應協助董事局履行設計及運作認可機構薪酬制度的責任,並就薪酬政策及做法向董事局提出建議。確保薪酬適當,並與認可機構的文化、長遠業務及風險承受水平、表現與管控,以及任何法律或監管規定一致。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8月9日
 

綠色債券將會是未來主流,若果企業的項目不具備減碳的元素,很難會得到基金或投資者的青睞,第一隻綠色債券於2007年由歐洲投資銀行發行,市場上並沒有統一的綠色債券標準,2014年後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 ICMA)和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limate Bond Initiative; CBI)分別發別發債準則,前者多為開發基建項目應用,而後者多應用於企業,有了準則令市場穩步上升,由2014年的327億美元到2020年的2,700億美元,市場在急速上升中,綠色元素將會成為標準配置,並不在評定綠色存不存在而是判斷有多綠。

在香港認定綠色金融產品過往只有香港品質保證局(HKQAA)這一家機構,香港金融管理局為了推動綠色債券,現在已認可中國的中節能(CECEPEC)和瑞士的SGS的報告,他們是 CBI認可的認證資格。

發行債券除了綠色認證之外,上市公司的信貸評級也非常重要,評估企業在債務中的償還能力,證監會(SFC)在香港發了八個10號牌照提供信貸評級服務,美資行(標準普爾、穆廸、惠譽)和中資行(如中誠信)分別佔了三家,一家新加坡和一家華資(芳信),他們為企業作預先初步評級(Pre Rating)或全面評級(Full Rating),分別在於前者供企業內部使用,而後者則會公開于大眾,我們常常聽到的AAA、AA級別債券便是出於他們手中。

向機構和大眾推廣和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綠融智庫是剛剛取得香港城市大學HK Tech300初創企業隊伍其中一家,他們會用科技教育平台和技術推廣ESG和綠色金融。

筆者是證監會124和5號牌照持牌負責人員(Responsible Officer),可以為上市企進行發行債券安排提供服務,已聯合全港最大的環境評估顧問公司、SGS、芳信亞洲評級及綠融智庫組成策略伙伴,為項目方提供綠色債券發行的相關服務,也會向金主如銀行、投資者、家族辦公室或主權基金推介項目,為了地球村的公民可以在將來有一個美好環境,由資本市場推動才最有效果。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8月2日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是三國演義中劉備臨終前向兒子劉禪的最後一番說話,碳中和這個意識不應該完全落在國家和大企業身上,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也應該有所擔戴,他們做大事有大交易平台,交易數量以每噸計算做單位,個體只能做小事只能以百克千克做單位,筆者嘗試舉兩個例子解釋,若果食用本地飼養的大閘蟹,取代江蘇省陽澄湖運來的品種,便可以節省從運輸過程中產生700克的碳排放,這看似是小事,但香港每年消耗過千萬隻大閘蟹,700克乘以1,000萬隻便等如700萬噸,這絕對不是一件小事。

另一個例子是二手手機,香港人貪新忘舊追型號趕潮流是不爭的事實,為甚麼手機商從前喜歡找香港作首發的地方,新手機購入後,舊手機便會打入冷宮,過幾年也只會淪為垃圾,為甚麼不能好好利用它呢?這些舊手機對於第三世界並非過時產物而是恩物,香港人平均年多便會更換手機,數量也達幾百萬部,二手機的市場交易和處理也會省下不少碳排放,也應該是百萬噸碳排放的數量。

若果有些有心人鼓勵市民著重環保,每食一隻本地飼養的大閘蟹和交易二手機,有一些碳積分能獎賞他們,而這些碳積分又可以換取一些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絕對能鼓勵個人參與,而參加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公司又得到ESG中社會責任的績效,是一個多贏而沒有輸家的一個設計,今天互聯網和區塊鏈技術可以大大降低碳排放的交易成本和效率,人數參與的人足夠多的話,肯定不是小善而是大善,筆者有幸參與民間碳排放交易中心的項目,也算為地球出了一分綿力,若有企業有興趣加入也可以聯繫筆者。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7月27日
 

東西方的意識形態完全不一樣,令到中美貿易戰只會越演越烈, 各自擁有一套標準, 如抖音和TikTok 原本是同類型產品, 也要弄出兩個版本, 碳排放交易也是相同情況, 最近中國重啟碳排放的交易市場, 成交量達410 萬噸及2.1 億元成交額,平均每噸51.2 元人民幣,而國際間所交易的價格是每噸50 元歐羅(380 元人民幣),即是內地價格的7.6 倍,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和東西方在全球經濟布局有很大關係。

雖然今天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但是人均收入仍有相當距離, 對發達國家來說380 元人民幣一噸碳排放是他們完全可以接受,但對內地同胞是一件奢侈的事,甚至是一種負擔,東南亞很多國家根本沒有能力負擔這個價格水平的碳排放, 變相被西方國家割韭菜, 所以碳排放和人民幣一樣是不會國際化, 需要作出管制, 以免受到衝擊。

東西方今天雙方都大力推動碳中和,大家想法並不一致,西方強逼東南亞如越南、泰國、菲律賓等地不能用核能電廠,核能發電其實是對這些國家最合適不過,但礙於環保議題不得不改成天然發電,按他們地區的收入水平,只能負擔較便宜的碳排放價格,但在開放市場的情況下,他們只能為此埋單,而中國在環保發電產品有明顯優勢,由於內地的光伏太陽能板和風力發電模組可以量產,效能和性價比非常高,東南亞國家不得不向中國採購和應用他們的技術,更可以通過外部資本市場(External Capital Market, ECM) 為他們融資,解決技術和資金的問題,東西方領袖國家各取所需,這就是全球碳排放的一個布局,環境保護只是一個藉口,背後隱藏著無數利益分配。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7月19日
 

主權基金是指一些主權國家政府所建立並擁有,用於長期投資的金融資產或基金,主要來源於國家儲備、財政盈餘、自然資源出口盈餘等,一般由專門的投資機構管理。全球最大95個主權財富基金的資產總值為82,440億美元,其中74%由首十強所佔,價值達59,522億美元。

雖然東西方在進行新的冷戰,但金錢是最現實的,只會投在有回報潛力的地方,恰巧中國就是全球飽受疫情蹂躪而仍舊有增長的地方,以前主權基金要論證的是「是否要投資中國」,如今要論證的則是「為何不投資中國」,在未來五年,40%的主權基金計劃增加對中國資產的配置,可觀的投資回報、投資組合多元化等都是主因。

疫情後全球資管機構對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以及氣候變化的關注度空前。他稱,在短短四年時間裡,在組織構架層面採用ESG政策的受訪者比重急劇上升,主權基金從46%升至64%,央行則從11%升至38%。另外,氣候變化也剝離出ESG議題,成為機構關注的焦點。

在未來五年,40%的主權基金計畫增加對中國資產的配置。75%的主權基金受可觀的投資回報所吸引而投資於中國資產,另有57%的主權基金則將中國視作實現投資組合多元化的重要管道。主權基金預期,通過新資本以及運用之前對北美及歐洲等發達市場的配置資金,以支援其增加對中國資產的配置。

資料顯示,今年6月債券通下日均交易量達305億元人民幣,交易筆數為6,407筆,創出歷史新高。全球三大債券指數均已將中國債券納入其中,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佔總託管量的比例提升至3.5%;北向資金今年淨流入A股近2,234億元,已超2020年全年的2,089.32億元。多位國際資管機構的投資經理都曾對記者表示,以綠色投資趨勢為例,中國具有最完整、成本更低的新能源車、光伏產業鏈,因此各國機構早前就已經出現了持續搶籌的現象。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7月12日
 

從前問商科畢業生關於企業中一個最重要的使命,大部分人都會答為股東創造利益,今天在 ESG主導的情況下,股東的利益已排在較後的位置,全球的趨勢顯示現在排名第一是社會,企業如果被認定損害了社會的利益,將會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個別市民或民間團體會興訟,被纏上後可能要作出天額賠償或承諾才能脫身,最近一家國際性的石油公司被環保團體提出訴訟說它們未有做好減碳的責任,在開採的過程中危害了地球的環境和氣候,石油公司並需要承諾在2030年前減少碳排量45%。

顧客和員工分別排在第二和第三位,最近有些企業被知道被科技或大數據殺熟之後,即顧客的利益被侵犯,全球都打起反壟斷的旗幟,紛紛提高科技公司的合規要求,更需要向企業的高管作出教育,他們應該是自律去公平對待客戶,不是為了迎合合規的要求和避開罰款的責任,而是每一家應該要做的事情,不能被花花的鈔票蒙蔽了雙眼。

互聯網的企業中很多是搭建平台,為他們工作的都是零工員工,這些員工如何能夠向平台獲得合理的保障和收入,員工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出現意外,公司有替他們購買保險嗎?薪酬是否合理嗎?平台公司不能再迴避這些問題,龐大的利潤是靠剝削員工而來應該作出反思。

在中國的排和國際的不一樣,畢竟內地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所以政府的排名更加在社會之上,政府需要在互聯網世界上作出遊戲規則的設定,在法規和稅務上仍未追得上互聯網發展的速度時,若果企業能體會政府的苦況,主動去負責或分擔一些政府的工作,或主動捐助款項讓政府能完成某些任務便會令社會更加和諧,敬酒從來都被罰酒來得好喝,筆者也順便提醒大家在社會主義國家,ESG中的S和G是由政府說了算,企業聚焦在E便可以。雖然股東的利益被排在後面,但互聯網企業的利潤是非常巨大,也是相當可觀的。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7月5日
 

動畫大師宮崎駿創作了多部經典作品,唯獨是《千與千尋》是筆者最喜歡,因為它有很多寓意在內和ESG有關,河神的一節在控訴人類把原來清澈的河流搞得污煙障氣,把不要的東西傾倒在河流中,須知為求方便很容易,但是去清理它所花的功夫可能是百倍,大部分人不願意去造,只有千尋肯擔當,代價也不菲要花大量藥湯才能把河神弄回原狀,導演希望傳播環境保育的信息給大家。

很多打工久了的人會忘了自己的初心,澡堂的員工只向錢看,能花得起錢做什麼也可以,需知企業和人在世上也要履行社會責任,過分向錢看便會成為那貪得無厭的青蛙與無臉人,反而對社會做成巨大破壞,德國Wirecard和美國安隆事件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公司管治出了大問題,一切以業績為大前提,把社會責任拋諸腦後,結果只有一個,便是企業不能持續,因加而得減。

白龍和千尋要千方百計要記回自己的名字,其寓意是名字就是初心,企業經營和員工上班久了便忘掉初心,企業所以能生存是為了解決客戶的痛點和社會的需求,而不是只顧利潤不理社會的物體,世界混得久了便需要看看《千與千尋》去洗滌心靈。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6月29日
 

ESG 是新業務的必備品

任何對 ESG 進行重大轉型投資的組織的第一大利益相關者必須是他們自己的員工。員工是使 ESG 取得成功的每一種關係的核心—— 從與供應商的聯繫到為客戶提供服務, 從與社區的聯繫到為組織建立有意義的未來。

提供 5 條以員工為中心的 ESG 成功秘訣:

1. 向員工道出ESG 背後意義

人類心理學的基礎表明,人們不會改變,除非他們想要或需要改變。隨著願景或戰略的任何重大轉變,領導者需要幫助確保員工不僅了解它如何使客戶、品牌和社區受益, 而且還要了解它如何在個人層面上聯繫和支持員工的願望和目標。

領導者需要解決「那又怎樣?」以便他們每個人都可以回答您的ESG 戰略對他們意味著甚麼的問題,以及他們負責幫助實現這一目標的責任。這包括幫助準確地轉化您對員工日常行為的期望。一個很好的例子是騰訊最新的「用戶價值,技術為善」,因為它有助於指導員工如何負責任和誠信地行事。

2. 超越合規

以ESG 為中心的文化變革如果ESG 被視為只需要認證、合規和監督,它就更有可能失敗。理想情況下,領導者希望員工接受ESG 不是因為「規則」,而是因為它是組織日常文化的一部分——正是 DNA。

3. 推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行為改變

為了減輕任何轉型的變革管理失敗,高層領導和人事經理應該擁有所需的工具和培訓,以幫助每個人接受新的思維和工作方式——直到他們成為無意識的習慣。這包括讓一線員工參與產生將ESG 變為現實的想法——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參與幫助解決我們社會和地球面臨的一些最緊迫的挑戰。成為ESG 流程一部分的自豪感和興奮感可能會影響您的一線員工如何與客戶、供應商甚至他們自己的家人談論您的組織。

4. 使ESG 在您的雇主價值主張中有意義

在2021 年及以後,尋找和留住最優秀的人才非常重要。客戶通常會根據組織的環境和社會政策做出品牌選擇——未來和現有員工也是如此。這就是為甚麼ESG 戰略的員工體驗可以為您的人才吸引和保留目標帶來福音的原因。

事實上,多項研究表明,員工更願意為目標導向的公司工作,即使提供的薪水較低,大多數人也會選擇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組織工作。

5. 利用ESG 為下一次破壞性危機及之後的危機創造韌性

如前所述, 擁有強大 ESG 戰略( 包括整個企業的人員參與) 的公司在 COVID-19 期間表現更好,並吸引了更多投資。公司正在迅速意識到ESG 是一種力量,可以幫助公司通過更好的企業決策建立彈性並增加長期價值。

將ESG 完全融入目標、文化和工作方式中,不僅可以讓您的員工和組織更好地為未來的破壞性事件做好準備,例如另一場大流行、金融危機或重大的社會轉變,還可以促使您的員工認真承擔個人責任,以應對高風險影響領域,例如氣候變化、種族鴻溝和負責任的消費。

在當今的環境下,企業不能因ESG 而失敗。他們必須在第一時間做出正確的改變。因此,通過關注任何變革中最關鍵的部分,你的員工、人力資源領導者和執行團隊可以更好地確保重大的 ESG 變革發生並持續下去。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6月21日
 

最近G7 巨頭共聚一堂釐定未來發展路向,香港傳媒竟然對日後影響深遠的政策沒有作出深入的探討,觸覺相對不靈敏,可能並未意會到綠色話語權在國際間的重要性。

歐盟在2019 年發布的歐洲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當中囊括一系列的政策,目的是要實現歐盟在2050 年零碳排,在今年6 月公布碳關稅(Carbon border tax),對所有在歐洲銷售的產品徵加碳稅以防止碳洩漏(Green Leakage),碳洩漏是指一個國家採用較嚴格的政策而減少碳排放量,卻導致另一個國家的温室氣體排放量增加的情況,開徵碳關稅目的是加重發展中生產國家的營運成本,以保住富裕國家不斷流失的工作機會和投資,所以便希望能奪回綠色和碳排放的話語權。

歐美國家繞過WTO,變相單方面去改變國際間的遊戲規則,對未有參與規則制定的世界工廠中國影響最大,潔淨鋁和鋼價格便會大幅上升,影響產品的競爭力,中國若不在這階段參與,只有捱打的份兒,碳排放不僅僅是一個環保議題,而是一個利益集團上萬億的利益分配,國家之間的博弈和角力,商品市場在未有共識之前難免會大起大落。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6月15日
 

世界上常常出現單字懂得怎樣解釋,Impact和Investment 兩個單字也懂, 但加起來抓破頭也想不到甚麼是Impact Investment, 香港譯作績效投資,內地和台灣稱影響力投資,有些人知悉中文名稱可能有少許頭緒,但也說不出和其他投資有甚麼分別, 筆者嘗試列出四種不同的投資作比較, 才可以弄清楚。

第一種類是傳統投資,它最著重財務表現,在選擇標的時只考慮財務報酬, 不在乎標的之社會及環境影響, 如危害健康的煙草業或破壞環境的坎伐樹林業也會投放資金, 只要合法和回報吸引便可以, 其他置之不理。

第二種類是責任投資,在傳統財務分析上,另外將潛在投資對象的社會、環境和公司管治ESG 三大面向也納入投資決策的過程中,很明顯顧及ESG 是為了責任而已,因為企業害怕失去投資者的青睞,家族辦公室和基金經理會按企業ESG 的評級作出投放資金,黃賭毒危害環境影響社會的不能做,ESG 是在有目的的前設才做,懂得玩評級遊戲會有優勢,這是大勢所趨。

第三種類是績效投資,將資金投入特定環境、社會使命為出發點,同時期望財務報酬,單憑上述解釋很難理解,用實際例子會簡單一些,香港有些出租車叫收「鑽的」,特意改裝可以方便坐輪椅的人士上落,每程收費可能貴少許和需要預約,但深受客戶愛戴,既能幫助有需要的人,著重「影響力」多於「財務表現」,最低要求能自給自足,可持續生存。 第四種類是慈善捐獻,將款項捐給致力解決社會問題的組織,不考慮財務回報,只給人魚並不授人漁,毫無疑問這個影響力最大,但要善長仁翁持續捐獻並不容易,有些慈善團體體制龐大,效益不高,善款用了三至四成在行政費用,令需要受惠的人打了不少折扣,若沒有人為因素刻意日刁難,未來應該可以多用金融科技Fintech 去解決效益問題。

22 世紀是顛覆的年代, 筆者相信年輕人將會想到新構思, 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Impact Investment 會得到重視,既可影響這個世界又能夠自給自足,從來路是人行出來的。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6月7日
 

上市公司和私人企業的最大的分別在於股東中是普羅大眾,小股東只能倚靠獨立非執董去維護他們的利益,以免被大管東損害,香港交易所目前規定獨董至少佔董事會成員人數三分之一,而其餘三分之二是公司管理層,很多人都詬病獨董只是花瓶般的紙樣公仔,做點門面功夫而已,因為公司只會委任他們相熟的人,要求他們儘量配合公司發展的決定為先,令到決策合規,小股東的利益往往被忽視,獨董的最基本責任卻忘記了。

為了加強和提升管治水平,港交所正進行諮詢,提出在任逾9年的獨董重選,須經小股東批準,筆者已擔任獨董數年,也贊同這個建議,定期更換新董事會新人肯定能避免董事會太熟落而失卻獨立性,這個是方向正確的一步。

筆者建議港交所建立一個人才庫,裡面有不同行業的專家或經驗老到的管理人才,並受過公司管治的培訓,上市公司在人才庫內隨機派遣,這樣就可以避免上市公司找自己人而損害小股東利益,也可以確保獨董的素質。

另外獨董的數目在董事會內建議過半數,令到他們有否決權,而避免董事會內容易被執行董事輕鬆通過,失卻了嚴肅討論的機會,獨董也需要加大職能讓他們多和股東、機構投資者、分析員溝通,解釋董事會的決策理據和闡釋未來發展方向,及了解股東對公司及管理層的期望,大大增加上市公司的透明度,雖然上司公司管理層初期會覺得被綁手綁脚,但長期對公司肯定是有利無害的,獨董未來肯定是走專業化和職業化,獨董資格認證和長期持續培訓是保證人才素質的不二法門。

有業內人士反對提升管治要求,認為會削弱上市公司選擇香港掛牌的吸引力,筆者認為是本末倒置,香港能成為全球集資額的三甲多年,全倚賴相對嚴謹的管理要求,令投資者放心,長遠對香港肯定有利地位提升,門檻一定夠高不能削足就履。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5月31日
 

最近美國和香港上市公司也購入虛擬貨幣,原因有:

1. 可以作為其下產品的交易貨幣。
2. 購入並作為資產,認為未來可以升值。
3. 避免手持現金因全球央行印鈔而貶值,購買虛擬貨幣作對沖。

為股東賺錢是上市公司的首要任務,但是也須要兼顧ESG,之前已寫了一篇文章說比特幣在E環境中對社會的破壞和S社會中虛擬貨幣對人類有啥貢獻,今次想在企業管治多著墨。

市場上主流的法定貨幣有一個特性是匯率相對穩定,每年的波幅只有幾個百分點, 每天的波幅是微乎其微,一天上下波幅動輒10%至最高30%,令廠家和服務提供者很難接受,因為產品的利潤只有10至15%,以虛擬貨幣作交易是看彩數,好運時會獲大利,惡運來的不止把利潤賠掉,更會虧掉老本,是賭博不是做生意。

管理層或董事局以甚麼標準去評估虛擬貨幣?評估的方法是甚麼?今天誰人能解釋其估值的理據在哪裡,因為它沒有和實質資產掛鈎,是空氣幣,大家認同那一個價格便是那一個價格,小股東投入你的股票是希望你在業務上有所增長,並非以炒賣虛擬貨幣為生。

在買賣虛擬貨幣有很多機會產生利益輸送,比如說某一管理層的人私人找相關人士發了一億個XYZ虛擬貨幣,現在在Apps發幣只用十分鐘及幾千港元便可以,找人做幾百個一元的交易,整個XYZ幣便值一個億,若果有人在市場做些搞作, 編寫一些美麗故事,然後上市公司動用兩千萬去買XYZ貨幣,上市公司真金白銀便轉移到空氣那裡,再由空氣那裡轉到相關人士,變相令管理層的人得益,是絕對有可能,證監會去年也為上市公司購買藝術品作出聲明,關注購買藝術品之後一年要做九成減值的重估,說是嚴重損害了股東的利益,利用礦產去弄虛作假以前經常發生,在有錢的地方便會有賊,上市公司買虛擬貨幣中間利益輸送機會極大,監管機構應當撰好指引以免股東受魚肉。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5月25日
 

香港畢竟是亞太區的金融中心,只要找對路徑和好產品便可以發揮其功能,ESG、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是未來的大方向,只要把握著未來幾十年的大趨勢,在其中開挖商機便如同順水行舟,如同十年前投新經濟和新零售一樣,站在風口上猪也曉飛。

為了鼓勵多些人在香港發綠色、ESG和可持續發展債券,金管局正推出《綠色和可持金融資助計劃》,首次發行人發行最少15億港元並採用金管局的結算系統便可以取得資助,每筆資助的上限是250萬港元,可用於安排行的費用、法律、核數師和會計顧問費用、信貸評級機構費用、港交所上市費用等。

除此之外,外部評審費用也可以申請,並非局限於首次發行,發行金額最少2億元,上限為80萬元,可用於發行前外部評審(certification),第二方意見(second party opinion),ESG評分/評級(scoring/ rating),保證(assurance),就設立綠色和可持續債券/貸款框架提供的咨詢服務等。現在已可以向金管局申請認可安排行和認可外部評審機構。

去年香港發行人的綠色債券數量創新高,共有15支符合國際定義的綠色債券和一筆綠色貸款,香港發行人綠色債券累計發行總額達到92億美元,去年來自香港發行人的綠色債券總額為20.9億美元,其中,低碳建築是綠色債券募集資金最大的投放領域,佔年度發行量的36%,低碳交通緊隨其後,佔比26%。內地機構及企業發行量佔七成。

由於祖國十四五規劃已明確將碳中和寫入的重點任務,內地政府和企業將紛紛投入該等項目,增長空間非常之大,咨詢機構和人才也應該趕緊去分一杯羮。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5月17日
 

在聯合國提出的17個SDGs(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排首位的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和第八位的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都和就業有關。

1750年代是工業革命的起點,工廠的出現帶來了新的制度ㄧ僱主和僱員的關係,日本在1980年代經濟達到頂峰,其「終身僱員制」更被捧為企業的模範形式,四十年後的今天大家在議論「零工經濟」Gig Economy,究竟這制度是為勢所逼還是物競天擇?增加還是減少貧窮?

筆者認為零工經濟制度一直已存在,但是未能成為主流是因為時機未至,人未有做好心理準備,科技也未跟得上,過去的一代希望安穩生活,願意以時間換取金錢,今天新一代以自由自主先行,生活並非局限於金錢,心態南轅北轍,在未有手機程式的年代要獲取工作資訊是很困難,今天有大量平台在相互競爭,這個模式肯定是大勢所趨,自由工作者數量將大幅上升,衝擊現有的僱主/僱員制度。

媒體常常散發一種錯覺,訪問高收入的零工經濟人士,令人覺把零工和高收入劃成等號,是機構在幕後策動還是另有原因便不得而知,零工會令一些年輕人能賺快錢,因為多勞多得,但也因為沒有培養成長的機會,令其薪金也只可以原地踏步,長時間會跑輸傳統有固定職位的人,究其原因,扣除高端、具高附加價值的零工經濟工作,大部分人所做的,其實多是重複性高、替代性高的工作,很有可能在人生的黃金時間中,錯過精進或學習專業技能的機會。

不論兼職或全職,長期來看會催生出「零工經濟陷阱」,使工作者失去得以對應出高薪的專業技能的機會,學習的時間亦被消磨,陷在其中而難以脫身,越做越窮,反而成為侵蝕青年得到穩定高薪機會的幫兇之一。反而違反了聯合國的脫貧目標。

新加坡最近已立法將私人司機定在30歲或以上,免得他們短視毀了一手的前程,長遠影響事業發展,是時候撥亂反正?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5月4日
 

碳信用(Carbon Credit):又稱碳權,指在經過聯合國或聯合國認可的減排組織認證的條件下,國家或企業以增加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污染或減少開發等方式減少碳排放,因此得到可以進入碳交易市場的碳排放計量單位。

Tesla便是一家受惠放碳權交易的企業,碳權銷售升至5.18億美元,高於去年第4季的4.01億美元。該公司自碳權交易賺到的錢,比生產和銷售汽車的核心業務多。由於更多大車廠已推出自己的電動車款,未來可能不再需要向特斯拉購買那麼多碳權,這對特斯拉而言,會是一個潛在議題。

在內地有很多是重工業和污染性的工廠,雖然內地有政策指引每年企業要減多少個百分比的碳排放,但礙於設備的添加或生產方式改變需要時間,企業達不了標,他們和指標相差的缺口便要想辦法去填補,向超標的企業購買剩餘的碳權是一個方法,一方想買一方想賣便需要一個交易所去處理,內地從前交易量不是很高,隨著內地碳中和的明確目標,內地現時有8個碳權交易所,2011年,國家發改委選擇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七省市開展試點碳排放權交易市場,2016年又啟動了福建試點。最近中央在準備整合內地的碳交易所,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也想爭奪領導地位。

廣州期貨交易所看準商機和政策,早於2013年12月便啟動了碳權交易,從機制設計的角度來看,廣東在全國率先探索部分配額實行有償分配,率先推出碳排放配額線上抵押融資業務和碳交易法人帳戶透支業務,完成內地第一單CCER(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線上交易等。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3月底,廣東省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6億噸,佔全國碳交易試點37.95%,累計成交金額36.67億元,佔全國碳交易試點34.09%,均穩居全國首位。 在現貨市場,上海的二級市場總成交量在全國排名前列,CCER(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成交量穩居全國第一。在遠期市場,2017年1月上線了碳配額遠期產品。2014年以來,相繼推出了碳配額及CCER的借碳、回購、質押、信託等業務的金融創新,協助企業運用市場工具盤活碳資產。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4月26日
 

碳排放在今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工業革命既大大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同時也破壞了地球生態,19世紀下半業是工業革命取得重大成果的時期,蒸汽機、紡織機和鋼鐵生產方法的出現,使生產效率能大幅提升,貨品有規模效應可以量產,工業化生產也帶來碳排放量的增加,1850年的碳排放量對環境影响不大接近零,100年後的1950增加到每年60億公噸,2018年達到380億公噸,碳排放的增加令到氣候也相應有變化,今天温度較1850年高1.5度,温度的上升會令到全球氣候變得異常,風暴會愈來愈頻煩和强烈,做成很多人損失家園,有些動物或植物也因温度升高和氣候變化而絕種,繼續不負責任的無限制的浪費資源、增加碳排放量對這一代影响也會可以接受,但是下一代便會承受上一代人的惡果。

如果全球也關心環境這個議題,大家多出一分環保的力量,估計碳排放的最高數量是510億公噸,各國採取相應政策希望逐步減排並一步步隆至零。在排放的排名榜,在1950年以前煤佁了百分之六十,後來石油提煉技術和石油副產品出現,今天煤和石油各佔百分之四十,餘下是天然氣體和水泥,煤、石油和天氣是氣候變化的元凶,我們都需要對症下藥,中國為了增加低碳潔淨能源,投放了很多資源在光伏發電,2016年只能產出77.4GW電量,並預計2025年產出805.2GW,每年是廿多個百分點的增長。

另外一種潔淨能源是風力發電,由於風電設備安裝需要大量空曠土地,並不如光伏可以把太陽能板安裝在天台頂部或外牆,城市內也能應用,發展速度光伏會超於風能,但隨著技術不斷改進,微型的風電設備也能應用到城市裡。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4月19日
 

我們做決定的時候會使用「機會成本」這一個專業名詞,若果用在做綠色碳排放的抉擇時有另一個新用語ㄧ「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綠色溢價是指為了瞄買更環保、更低碳的産品,而必須付出的價差。綠色溢價可以分門別類,有電力的綠色溢價、電動車的綠色溢價、衣服的綠色溢價等。

舉電力為例用石油發電和使用風電或太陽能電的成本差價有別,很多人以為風的動能和太陽能是不用付費,應該和石油比較相差不會太遠,殊不知研發費用、安裝費用、維修費用、佔地費用和低轉換率令到相差不低,近年較成熟的技術才逐漸把溢價拉近。

這個綠色溢價算出來之後有什麼作用呢?算出後便可以坦白的問自己或一般市民,我們願意為環保花多少錢?我們負擔得起?

舉例說美國這幾年的航空燃油售價是每一加侖2.22美元,若果採用航空用生質燃料便是5.35美元,零碳燃料的溢價便是3.13美元,有了溢價便可以知道飛機票的票價是否可以上調的價格乘客能否接受,若果太高票價而令乘客卻步則是徒然,只留在口水花階段,高溢價意味著政府可能帶頭給與一些補貼,或是一個商機給與研發團隊,因為一旦找到新技術式思路可以把溢價降低便可以取得巨大市場。

反之低溢價表示已經可以負擔,阻力相對較低,只要在政策、宣傳和消費習慣花一番功夫便可以。

再者綠色溢對不同國家的佔比不一樣,由於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低,溢價所佔比例肯定高,研發費用應該由那些已發展和研發能力强的國家去負擔環保的責任,釐定由誰去負責。溢價更令我們知道要做到零碳目標有多困難,較具體化去想出解決方法。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4月12日
 

在北京若果你碰上了以羅作姓氏的人,很大機會是滿州人,因為在清帝國滅亡的時候,很多貴族為了避免漢人報仇,他們將自己的姓氏「愛新覺羅」頭三個字隱藏掉,只簡稱自己姓羅,是時代驅使他們這樣做,同一道理ESG 在不同的年代,也有不一樣的名字。

1920 's Responsibility Social Investment RSI 責任社會投資: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百廢待興,英國經濟學殿堂級人——凱恩斯主張的財政政策 Fiscal Policy,表明GDP 可以由政府牽頭創造,毀壞了的基建把它修好可以帶來經濟效益,為了讓國民這個觀念,便大力鼓催責任和強調社會的重要性。

1960's Responsibility Investment 責任投資:兩次世界大戰距離約40 年,再加上意識形態兩大陣營之戰在韓國和越南,令到當時的人類對戰事的厭惡,嬉皮士(Hippie)是當時流行的文化,他們那一代為國家和社會已奉獻了很多,認為社會虧欠了他們,他們想逃離社會,用音樂和藥物麻醉自己,投資帶有社會的字眼令他們反感,便把社會抹去,只剩下責任這關鍵詞。

1990's Sustainability Investment 可持續投資:上世紀八十年代經歷能源危機,石油價格飛升,東西方陣營冷戰到了最高點,當代人非常擔心是否有足夠資源可供後人應用,故持續性是最關心的議題,社會和責任搶不了眼球,可持續投資應運而生。

2000's ESG Investment ESG 投資:九十年代起中國高速發展,貿易全球化帶來無限商機,第三世界也急起直追,急功近利的商家為了破壞環境,僱用童工也在所不免,聯合國訂定了相關守則,希望成員國追隨,更強調企業除了盈利之外,更要珍惜環境、兼顧社會責任,和提高企業管治的標準,ESG 便在這時候誕生,西方國家的基金和家族辦公室都會按坊間不同的ESG 評級標準作投資,企業為了吸引資金,會主動探索怎樣提高評分的方法,由誘因去驅使企業動腦筋,比強調責任帶來更顯著成績。

2015's Smart Beta ESG Investment:傳統的以簡單加權ESG 評分被學者和投資公司認為在數據中存有偏差,為了作出修正,平衡地區和行業的不同評分標準,對一些常見因子偏差(factor biases)作出剝離,獲得比傳統市值加權指數更好的風險調整後收益,

Smart Beta 今天是融合ESG 的初階,相信未來十年有很多空間可供發展。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4月7日
 

ESG環境、社會和管治三個範疇之中,大部仍都會聚焦在環境這個題目上,因為無論是聯合國巴黎氣候協定或國家政策關於碳中和及綠色金融,都是以環境的議題為主,社會和管治都輕輕帶過,近日在世界鬧得熱哄哄的棉花事件,在不討論政治立場之下,查實是在社會中的人力資源和産品責任有關。

在MSCI ESG評級的37個主要考量中人力資源須顧及員工的健康及安全,産品責任中的責任投資和健康及地緣危機中都會作出評分,從而影響其ESG的總體得分,令到少了資金投入或加重舉債成本,管理者都不能輕視。

香港的企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第三産業,在環境之上只能在辦公室節能或減少資源浪費下落手脚,但在社會中的人力資源可以多一點著墨,企業對員工的責任不僅僅是員工上班然後付工資那麼簡單,員工的滿意度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份,企業能否可持續發展是立足於員工的價值創造,一個員工滿意度低是企業核心價值出問題所導至,員工的流轉率偏高或高於同行證明員工的心並不屬於公司,企業高層領導未能搞好一套公司文化去吸引人材或這些文化未能獲得員工認同,現在很多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仍專注於「管理」需求,而不是從所有「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出發。

千禧後是未來企業的主要努動力,他們的價值觀和上幾個世代天淵之别,金錢回報並不是他們的唯一考量因素,他們都懷有遠大抱負並希望改變世界,變得更好更美,他們也不服從上司和下屬的從屬關係,認同是伙伴的關係,企業要怎樣面對?筆者建議要學習成功企業的文化,如在這二十年中快速增長的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企業沒有難做的生意」,短短十二個字非常簡單但容易令人明白,這個使命令加入的員工有一個清晰的共同目標,當員工認同使命和目標以後,企業只要搭建好一個可以讓他們一展身手的舞台,便會有一股推動力驅使他們前進,現在是互聯網的時代,員工只能在合適的土壤才能發揮,和從前「國富論」擁有土地資源和生産資源便可以,怎樣維持員工的滿意度是一個大議題,說到底滿意度是一個攻心的問題,把它解決好,公司焉能不成長。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3月31日
 

MSCI 指數是全球基金投資經理中最多採用的投資標的,全球8,500家公司(包括子公司在内的14,000家發行人)和6萬多家股票和固定收益證券進行評級,A股也在2018年6月也被納入MSCI 新興指數和MSCI全球指數,所以A股上市公司也開始接受ESG的評級及愈來愈重視,因為獲得納入成為成份股便會得到更多投資者的青睞和更多資本的投入,再加上碳中和與及綠色金融是國家的政策,故此內地企業越來越重視。

MSCI ESG評級主要參考企業的ESG報告、官方網站、新聞報導等公開信息,從ESG的角度評估公司的可持續發展績效,評估企業面對的ESG風險、核心業務的潜在機遇以及行業普遍關注的ESG議題。是ESG評級界別中會考量新聞報導的信息的機構,若果在他們認可的媒體的正面報導越多,評分便會提升,是其他機構沒有採用這個角度不一様。

MSCI ESG評級是基於全球同業的相對結果,各關鍵議題加權得到的總分經過行業調整後,落入ESG字母評級某一檔,總共分為七個等級:
1.AAA和AA優秀級别
行業領導級别,基於企業管理層展示出在財務上或管治上在ESG的强勢領導和改善能力,投資者會積極投入資金給他們,他們也會較少受到ESG事件所衝撃。

2.A BBB和BB一般級别
由於企業對ESG的管治水平一般,投資者不會積極參與。

3.B 和CCC落後級別
投資者認為在企業管理層在面對ESG事項可能會出差錯而導致嚴重損失,他們基本上不會投資

MSCI ESG評級會將ESG細分成十個主題和三十七個事項進行打分:
1. Environment 環境
A.氣候變化(4項)
B.天然資源(3項)
C.癈物排放和污染(3項)
D.環境機遇(3項)

2.Social 社會
A.人力資本(4項)
B.産品責任(6項)
C.持分者的反對事項(1項)
D.社會機遇(4項)

3.Governance管治
A.企業管治(4項)
B.企業行為(5項)

通常情況下,上市公司每年獲得一次MSCI ESG評級結果。MSCI評級數據即時更新,數據變化或可造成評級結果的調整,上市公司可能因此獲得當年的第二次評級,為了保持評級的「獨立性、一致性和透明性」,評級團隊明確業那些事項可以和企業溝通,有那些事項是絶對不容許。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3月24日
 

今天在香港上市公司,不論在市值和成交方面,超過八成都是和内地經濟分不開,有人戲言香港股市是國家隊,中國的政治是具有特色的社會主義,以計劃經濟為主導,國家政策對經濟和企業的影響非常大。剛剛結束的兩會,政策對ESG有著重大的影響,投資者要多加留意:

1. Environment環境
國家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十四五規劃已制定錄色發展藍圖,目標到2025年把單位GDP碳排放降低18%,「碳中和」債券也有望成為中國綠色債券市場重要的成長動力,預計利率有望較普通國開債低5個基點,2月份發行的「碳中和」債已經佔全部綠債的72.4%,並且還在增長中。

截至2020年底,中國累計已發行綠色債券約1.2萬億元,居世界第二,僅落後於美國。其它企業也要求配合,不限於能源和製造企業,互聯網科技企業也要作引領作用,減低消耗電力是逃不掉,還需加快用Al和大數據運用於環保之中,設立可再生能源目標。

2. Social社會
兩會亦關心大型企業不惜功本搶佔不同類型業務,會影响社會階層穩定,尤其是多間大型科網企業用巨額補貼到社區圑購去搶佔市場,它們的産品價格遠低於出廠價,令到原本在社區經營小店不能支撐,做成社會不穩定因素之一,價格優勢源於效率提升則無可厚非,但不公平的競爭短期對客戶可能有短期利益,但市場一旦被壟斷之後便會肉隨砧板上,任由宰割。

3. Governance管治
為了搾取客戶最高的利錢,忠誠的客戶反而要付出比新客付出更加高昂的價格,完全是管治上出現問題,科技殺熟濫用大數據和客戶忠誠度,完全是管理者利慾勲心,忘記了做人的誠信和企業應有的責任。

在2014年內地已成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領導小組組長並非他人,而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席,証明科網是重中之重要抓的事項,企業發展必須付合國家安全利益。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3月15日
 

香港交易所建議香港上市公司向投資者提供有助他們作出决定的報告,可按TCFD(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工作小組的建議作披露。報告架構是由組織營運核心的四項元素所建立:

1. 治理:該組織針對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的治理。
2. 策略: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對於組織的業務、策略和財務規劃的實際和潜在的衝擊。
3. 風險管理:組織鑑別、評估和管理氣候相關風險的流程。
4. 指標和目標:用以評估和管理與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的指標和目標。

工作小組由全球32位專家組成,其中一半是金融産業專家,務求取得金融和各行業之間取得平衡。並列出相關風險和機會。風險包括:
1. 與低碳經濟相關的轉型風險轉型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名譽風險
2. 與氣候變遷影響相關的實體風險立即性風險長期性風險

氣候相關機會包括:
1. 資源使用效率
2. 能源來源
3. 産品和服務
4. 市場
5. 韌性

工作小組的重點目標是針對氣候對組織產生的財務影響,進行有效的資訊披露,反影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和資産負債表當中,令投資者、貸款機構和保險公司有充份的資訊而作出合適的決策。

另外,TCFD也就金融產業和非金融産業發出不同的補充指引,金融業主要針對的群體是銀行、保險公司、資産式擁有人和資産管理人,資訊披露有助於他們對認的相關風險與機會得以儘早評估、改善氣候相關風險定價,以及資訊更充分作資本配置決策。

非金融産業方面在四包群組即能源、交通運輸、材料和建築與農業、食品和林業産品中最可能受到轉型風險和實體風險影響的三個因素:温室氣體排放、能耗和用水量。
在執行時需遵守七大披露原則:

1. 披露相關的資訊。
2. 披露應具體、完整。
3. 披露應清晰、平衡並易於理解。
4. 資訊在長期内應具有連貫性。
5. 同一部門、產業或投資組合内各組織的披露應具可比性。
6. 披露應客觀、可靠、可供查驗。
7. 應及時披露。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3月9日
 

筆者深深感受到ESG這兩年多了很多人認識,投資金額的增長便是最好的證明,2019年初只500億美元的ETF是打著ESG的旗號,2019年底已按接近翻了一番接近1290億美元,2020再增加890億令到總規模達2180億美元,隨著美國總統更換,今屆總統拜登推翻上任總統特朗普的環境政策,重新加入巴黎協定,勢必令更多資金投入ESG的項目和有更多ESG項目供投資。 現時有76%投資經理簽署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PRI),令可供ESG投資的資産達86萬億美元,超過七成銀行相信客戶對ESG的需求會持續;歐元區稅務條例有特定要求,投資公司需在2021年披露其ESG得分,低分企業是難以獲得垂青;增長快速是ESG産品的一大特性,它比普通品增長快5.6倍;投資者關注企業對環境的影響,ESG概念融入營業模式成發展必要;千禧世代對環保和社會問題更敏感,未來十年他們將管理大部份資産。 巴克莱大摩美企ESG加權指數2020年全年升幅為10.2%,而巴隆氏選出的191隻大型可持續發展基金中,平均回報率達兩成,較標普500指數18.4%為高。 香港恒生指數服務有限公司也分别設有四個指數:恒指ESG指數、恒生國指 ESG指數、恒生ESG50指數和恒生可持續發展企業指數。他們會為企業就下列各項核心因素進行評分: 1. 企業管治 2. 人權 3. 勞動實務 4. 環境 5. 公平營運實務 6. 消費者議題 7. 社區參與和發展 香港恒指ESG指數、恒生國指ESG指數和恒生ESG50指數分别在2020年是-4.08%、-3.09%和+0.66%,與香港恒指-3.40%比較,只有ESG50指數稍微跑贏大市,並非如外國般有ESG較佳評分的表現那麼好,筆者認為和香港的産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有關,相對外國和製造業與環境元素更緊密有關。 (原文刊載於《成報》專欄:周一名嘴工作室)

2021年3月2日
 

許多公司在訂立ESG策略時都會將大量資源投放在環境(Environment)上,但其實社會(Social)亦是不容忽視的一環,處理失當更有可能釀成公關災難。到底ESG中的「S」為何如此重要?與企業管治又有什麼關係?請即閱讀沛然環保高級顧問邵志堯(Kenny)昨日在成報撰寫的專欄文章,了解更多有關ESG中的社會責任。

專欄文章:
https://bit.ly/3bPVy1P

2021年2月22日
 

碳信息披露項目(CDP)每年都會要求大企業公開碳排放信息。那麼,你知不知道原來你也可以參與企業的披露過程?請即閱讀沛然環保高級顧問邵志堯博士今日於成報撰寫的專欄文章,了解更多有關CDP的資訊!

事實上,沛然環保於去年已經成為香港第一間CDP認可的氣候變化顧問服務供應商,透過提供可持續發展策略及ESG諮詢服務,協助各行各業的公司加強ESG披露以應對與氣候相關的風險。

專欄文章: https://bit.ly/3aHjcOx

2021年2月8日
 

董事會在ESG的角色舉足輕重,但到底如何妥善管理ESG事宜?請即閱讀沛然環保高級顧問邵志堯(Kenny)今日於成報撰寫的專欄文章,了解監督ESG的七大步驟。

專欄文章 :
https://bit.ly/3aZ9Vk7

2021年2月1日
 

作為房地產ESG基準的全球房地產可持續評估(GRESB)漸受重視,現時全球有超過1,200間發展商及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等機構採用GRESB評估旗下資產 –– 資產總值超過5.3萬億美元。

 

到底GRESB為何於資本市場上急速冒起,以及如何運作?請即閱讀沛然環保高級顧問邵志堯博士今日於成報撰寫的專欄文章,了解更多。

 

專欄文章:

https://bit.ly/3r9kCGX


2021年1月25日
 

 2021年1月25日,沛然環保高級顧問邵志堯博士(Kenny)於成報專欄分享有關可持續相關債券的見解。邵博士提到,可持續相關債券對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誘因,不但可以用較低息去發債,更可以令坊間的基金認識,從而有效宣傳可持續相關債券。另外,邵博士亦分享可持續發展掛鈎債券的四大原則。



免責聲明 | 隱私政策 | © 2024 沛然環境評估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ENG | |  
|   ENG | |